种子天下宣传广告
查阅新中国成立后冬小麦总产量和单产的变化史,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昂扬向上的曲线。
据中国农科院相关专家提供的数据显示,从年至年,我国冬小麦总产从.0万吨增加至.0万吨,翻了近五番;冬小麦平均亩产从43.0公斤增加至.8公斤,增长了7.9倍。
71年来,我国粮食作物中单产增幅 的作物是冬小麦,平均单产世界 ,而且自主选育品种占有率%,彻底避免了被“卡脖子”的问题。
千帆奋进你追我赶育良种
在小麦育种界,提及济麦系列品种,都知道这是赵振东院士、刘建*研究员带领的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遗传育种团队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面包小麦济南17、面条小麦济麦19、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和高产稳产多抗小麦济麦22。这4个小麦品种在小麦家族中声名赫赫,每个品种累计推广面积均超过万亩,都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图1山东省农科院作物所遗传育种团队
年12月25日,笔者来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听刘建*讲述济麦系列品种选育的艰辛历程。
个阶段是把优质专用(兼用)小麦品种作为选育目标。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小麦育种和栽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小麦产量逐年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总量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但是,国产小麦品质结构性略显不足,用于制作面包、面条的优质专用小麦短缺,不得不依赖进口。于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赵振东调整育种方向,带领团队从选育单纯高产的新品种改为兼顾高产和优质的新品种。“十年磨一剑”。年,济南17通过了山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我国 个产业化的强筋小麦品种,当时年种植面积就超过0万亩,实现了进口面包小麦的替代。
图2济南17示范田
年,赵振东团队育成的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通过山东省审定,年又通过国家审定。自年到年,该品种种植面积均居山东省 位,至今累计推广种植面积万亩。
年,又一个小麦新品种——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型小麦济麦20通过山东省审定,此后陆续通过国家和天津、河南、安徽审(认)定。从年开始,这个品种连续6年成为前农业部推介的冬小麦主导品种;年种植面积达万亩,为当年全国种植面积 的小麦品种,至今累计推广面积达到万亩。
图3济麦20示范田
伴随国家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粮食消费需求呈现刚性增长,从只求吃粗吃饱到又要吃好、吃出营养健康转变。要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食品安全,提高单产是最有效的途径。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多年创新亲本的基础上,赵振东团队开始了第二阶段的探索,即超高产广适小麦新品种的选育。
他们利用自育中间材料和分别做母本、父本进行杂交,采用系谱选择法,育成了高产稳产多抗小麦品种济麦22。年以来先后通过国家与山东、江苏、安徽、天津、河南等省市审(认)定,在*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的7省市大面积推广。济麦22高产稳产,连续8年81个点次亩产超过公斤;综合抗性强,抗白粉病、条锈病,抗吸浆虫,抗寒、抗倒,节水、耐热;适应性广,连续9年为全国种植面积 的小麦品种,累计种植3亿多亩。
近年来,赵振东团队围绕超强筋、中强筋、绿色健康、特色营养等目标,育成济麦44、济麦、济麦60、济糯麦、济糯麦1号、济紫麦1号等新品种,为小麦产业提质增效和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品种支撑。向第三阶段的探索迈进。
图4济麦22示范田
年是中国小麦研究闪亮世界的重要一年。年4月10日,山东农业大学孔令让教授团队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了题为《小麦抗赤霉病基因Fhb7的水平转移及功能研究》(HorizontalgenetransferofFhb7fromfungusunderliesFusariumheadblightresistanceinwheat)的研究长文。该团队经过20年的持续研究,成功克隆了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抗赤霉病主效基因Fhb7,揭示了其抗病分子机理和遗传机理,并成功应用于小麦育种。该成果对我国及国际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我国小麦研究领域的首篇Science文章,也是我国有关小麦重要功能基因研究的首篇CNS三大主刊文章。
图5孔令让(右二)科研育种团队
不只有“山东队”,我国小麦育种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依靠的是团体的力量。“四川队”的绵阳11号,“陕西队”的陕农,“江苏队”的扬麦5号、扬麦,“河南队”的豫麦13号、百农矮抗58等小麦品种的推广面积均达到数千万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全国冬小麦单产 纪录不断被打破,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态势。
年是小麦高产纪录不断刷新的一年。5月8日,西南地区小麦亩产.8公斤,打破年四川省小麦亩产.7公斤的 纪录和年西南地区小麦亩产公斤(云南创造)的 纪录;5月24日,扶麦创造湖北省小麦单产.2公斤的高产纪录;6月1日,中麦创造河南强筋优质小麦.2公斤纪录;6月3日,涡麦9号创造安徽.70公斤的高产纪录;6月5日,淮麦33创造江苏.5公斤的高产纪录;6月5日,丰德存麦20创造河南.2公斤的高产纪录;6月7日,西农创造陕西.8公斤的高产纪录;6月14日,烟农创造山西.2公斤的高产纪录;6月18日,山东省山农28号创出我国.9公斤的高产纪录。
图6郭天财教授在中麦测产现场
原始创新打破种源单一瓶颈
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肖世和研究员总结中国小麦育种40年成就时称,自年以来,我国小麦遗传资源研究得到新的发展,形成引进、交换、收集、保存、研究、利用的全国性组织网络,并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小麦品种资源交换的固定联系。
打破种源“卡脖子”瓶颈,除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还需要我国小麦育种工作者具备“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精神和毅力,不断进行原始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他们在发掘优异小麦种质资源、培育重要骨干亲本、培育突破性品种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成果。
图7山农28号示范田
李振声院士在中国科学院原西北植物研究所主持选育的“远缘杂交小麦新品种小偃6号”,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小偃6号是利用小麦与长穗偃麦草远缘杂交育成的,开创了小麦与偃麦草远缘杂交育种新领域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种。小偃6号已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是我国北方麦区两个主要优质种质资源之一,其衍生品种有50余个,累计推广3亿多亩。
四川农业大学颜济主持选育的“小麦高产抗锈优良种质资源‘繁6’及姊妹系”,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繁6”不仅是一个高产早熟的新品种,还是一份具有特殊抗条锈病的珍贵小麦种质资源。用“繁6”做亲本选育出的30多个新品种,成了四川省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当家品种,占四川省小麦种植面积的90%以上。
山东农业大学李晴祺教授主持的“冬小麦矮秆多抗高产新种质‘矮孟牛’的创造及利用”,获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矮孟牛”具有综合性状优异、遗传特点突出的特点。以“矮孟牛”为育种材料,已育成12个大面积推广新品种、78个优良新品系和96份衍生资源,年种植面积占*淮麦区的25%以上。
刘建*主持选育的济麦22,不仅是一个高产稳产多抗广适新品种,还是一个重要的骨干亲本。据不完全统计,用济麦22做亲本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小麦新品种至今已有60多个,新品系则数以百计。
*策支持解决产业重大问题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录祥介绍,近年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了对小麦等主要农作物育种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年,前农业部、财*部启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按照农产品类别,组建了包括小麦、水稻、玉米在内的50个体系,汇聚全国多个单位的多名专家,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单位、跨学科的优势科技力量。他们携手攻关,联合协作解决产业重大问题。
年年底,科技部启动实施水稻、玉米、小麦、大豆、棉花、油菜、蔬菜等七大农作物育种试点专项,重点部署五大任务,即优异种质资源鉴定与利用、主要农作物基因组学研究、育种技术与材料创新、重大品种选育、良种繁育与种子加工。
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小麦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项目。年在发布小麦等四大作物绿色品种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组织开展了抗赤霉病和节水抗旱小麦观摩、优质小麦品质鉴评推介等活动,推动品种更新换代。
在有关*策、资金支持下,近年来,各个攻关组育成了一批绿色优质高效新品种、抗病新品种。例如,选育出中麦等强筋小麦品种、中麦等节水小麦品种、西农等中抗赤霉病小麦品种。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农业科学家跻身小麦育种基础研究国际前沿。据刘录祥介绍,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完成了小麦基因组K芯片构建、小麦复杂基因组解析、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克隆和基因编辑等工作,主导完成了小麦D基因组精细图谱绘制,克隆了我国特有的小麦基因资源太谷核不育基因MS2,显著提升了我国小麦功能基因组研究的国际影响力。
总的来说,在小麦基因组测序、基因克隆、高通量分子标记检测、转基因等方面,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保持同步,部分领域处于 水平。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