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1月6日,成都气温走低,小雨点趁着寒风,不时飘打下来。
冬小麦已经种下去3个月,如今10多厘米高的麦苗刚刚没过脚踝,正处在拔节期。远远看去,过冬的*土地有了一层厚实的“保温毯”。
在成都市环城生态公园青龙湖旁,这片绿色覆盖的亩农田上,田间安静伫立着太阳能自动气象站与田间监测站,以及水肥一体化的智能泵房。通过智能系统的遥控,水和肥穿过埋在土壤下面的管道,到达每一寸田间地头,浸润到农作物的根部。小麦无言,悄然拔节。
刚开完年终总结会的徐凯来到这里,与唐良见并肩走在田间,心情轻松——小麦在这个时期长势良好,意味着到四五月收割时,亩产量会不错。唐良见对这里熟悉得如同自己家,他是青龙湖地块的农业管理技术员。
徐凯(左)与唐良见在青龙湖小麦田中交谈
作为成都天府绿道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道农科”)副总经理,徐凯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他过去一年保持着一周至少跑一次田间地头的节奏,日常巡查、现场指导、各类调研……多的时候,三五次也说不准。
过去两年,徐凯见证了成都绕城高速两侧.11平方公里(约19万亩)环城生态公园里,通过土地综合整治,一点一点转变成适合农业耕作的3万亩良田。接下来还有7万亩左右,分两年完成建设。
成都.11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公园里,将建成10.1万亩农田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这10.1万亩农田,将以四川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轮作为主,除了扛起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的重任,还将发展绿道特色农业、打造都市农业新模式,契合为城市居民提供新消费选择。
绿道上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如今的城市人,一边在钢铁森林间穿梭,一边脑补“向往的生活”。
而在成都——一座拥有超过万人口的超大城市,总长85公里的绕城高速两侧,不知不觉间“长”出数万亩农田,让人们走出家门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01年9月金秋时节,如果你开车沿着绕城高速前行,或许眺望过成片的稻田和玉米地;若去青龙湖、萌宠乐园、凤求凰、亲子牧场、蜀道通衢、共享农庄等,又可近距离感受“稻花香里说丰年”“高粱熟来红满天”的景象。
简·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道,一条有活力的街道应既有行人也有观看者。正如在成都环城生态公园,人人都既是行人,也是观者眼中的风景。
徐凯说,农田是环城生态区的基底和本底。环城生态公园农业的打造,不但是重拾耕作、发展现代农业经济的过程,也是对水系、田地、环境的生态保护。
不仅如此,绿道农科还想探索一条都市农业的发展之路——农业不仅能提供生态农产品,又能提供大地景观。
农业不仅能提供生态农产品,又能提供大地景观。图片来源:企业供图
你也许很难相信,一个环绕城市中心城区的农业项目,想要扛起全体市民“米袋子”“菜篮子”的重任。
“有这么大体量。”徐凯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稍作计算:以成都市常住人口.8万计算,根据省内其他传统粮食蔬菜生产基地的正常产量标准,在03年完成10万亩目标面积后,完全可以满足成都人民“米袋子”“菜篮子”的保供需求。
“小麦亩产六七百斤,油菜斤左右,玉米斤,水稻斤,按照这些数字,最终建成10万亩农田,这个体量还是相当巨大的。当然,我们会保守一点计算,毕竟农田的恢复需要一个过程。”徐凯说。
这些农产品都去哪儿了?
徐凯介绍,绿道农科和成都粮食集团合作,针对成都本地居民销售粮油作物;蔬菜直送伊藤洋华堂、绿友家等超市;此外,市民在“天府绿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