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本报记者张宣
夏收结束,各地种子生产中心正在加工农民抢收的小麦。长期以来,被称为小麦“癌症”的“赤霉病”是农民心头患,它会导致小麦质量降低、减产减收,甚至会危害人畜健康。
令人惊喜的是,经多年努力,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里下河农科所)小麦育种专家高德荣团队选育出的抗赤霉病、高抗白粉病“双抗”优质高产新品种“扬麦33”,有助攻克小麦“癌症”。目前,包含“扬麦33”在内的“扬麦系列”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达6.5亿亩,增产粮食多亿公斤。“扬麦33”也将于今年秋播期间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重发地区大力推广。
7月初,高邮市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区内抢收上来的“扬麦33”麦种已完成烘干程序,正等待加工包装。“该麦种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好。”里下河农科所小麦研究室主任高德荣告诉记者。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世界性病害,一旦暴发,会造成小麦减产甚至绝收。“以往赤霉病采用化学方法防治,但有时喷了多次农药仍达不到效果。”高德荣说,农药多次使用和残留也会增加成本,影响生态环境。
而突破关键技术,选育高抗小麦新品种,是从根本上解决赤霉病的有效办法。上世纪90年代,中国工程院院士、里下河农科所研究员程顺和兼顾丰产性与抗病性,选育了一批中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有效缓解了赤霉病的发生。但随着气候的变化、小麦播期推迟,原有的中抗赤霉病品种已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于是高德荣下决心带领团队选育出高抗赤霉病品种。
过去,育种模式主要依靠经验,专家们商讨寻求新方法:能否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解决传统育种解决不了的特定目标和性状改良问题?沿着这个思路,高德荣带领团队展开了艰苦攻关。在研究了小麦品种(系)和各类种质资源的赤霉病抗病基因组成后,科研人员发现,“扬麦”品种对赤霉病表现出较好的抗性,但多数并不携带普通小麦的抗性基因Fhb1,而是具有独自的抗性遗传体系。“我们以扬麦本底抗性为基础,杂交导入Fhb1基因,协同提高抗病性和丰产性,通过多组合、大群体选择,终于育成了抗赤霉病新品种‘扬麦33’号。”高德荣介绍说,“扬麦33”还携带抗白粉病基因Pm21,成为“双抗”品种。
今年5月,在扬州市江都区开展的大面积示范种植结果显示,“扬麦33”未防治赤霉病的病穗率0.48%,病情指数0.20;中抗对照品种中未防治赤霉病的病穗率最低1.23%,病情指数0.61。“‘扬麦33’表现出优异的抗性。”高德荣说。6月份刚出具的年“扬麦33”夏收情况报告显示,在江苏大中农场种植的亩“扬麦33”实收公斤,水分12.5%,单产.3公斤/亩。
“‘扬麦33’达到了目前全球赤霉病抗性最高等级,今年秋播预计推广面积达到40万亩,明年有望突破万亩。”里下河农科所所长李爱宏告诉记者,“扬麦33”已在江苏、安徽、湖北和浙江等地示范种植,目前田间抗病性和丰产性表现突出,今年秋播期间将在长江中下游赤霉病重发地区推广。
“该品种的育成,巩固了我国抗赤霉病育种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洪程评价说,这同时标志着小麦育种也由“经验育种”向“精准育种”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