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世界一流水平小麦梦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

□尹江勇马省力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科技兴农,良种先行”。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我省新型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抓手之一。在推动我省由“产粮大省”向“粮食强省”转变的过程中,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先后主持承担国家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8项,育成小麦新品种33个,累计推广利用面积达3亿亩以上,创造经济效益上百亿元,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不是在去实验田的路上,就是在下乡推广新品种的车上,雷振生的身影总在奔波忙碌。“育种工作就是在跟时间赛跑。研究快一步,就可能多发现一个好品种;推广快一步,农民就能早一天过上好日子。”跟随他的脚印,“郑麦”“郑麦”“郑麦”……一个个优质小麦品种熠熠生辉。其中,“郑麦”累计推广面积超1亿亩,是当前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订单”小麦品种;“郑麦”推广面积已经达到多万亩,是我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强筋品种,也使河南成为全国优质强筋小麦的主要货源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省小麦平均亩产为七八十斤。到了年,小麦平均单产已达.5公斤。”雷振生说,实践证明,良种是粮食生产的“助推器”,是打开粮食丰收之门的“金钥匙”。“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老百姓对粮食要求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过渡。如今,小麦育种已从首选产量,转向了综合考量优质、抗旱、抗寒、抗病等性状,正在向开发多样化、功能性小麦进发。”

综合利用远缘杂交、分子标记、航天诱变、面团流变学等各项技术,创新形成小麦现代育种技术3套,丰富了小麦遗传育种理论,提高了育种效率;在国际上率先研发出一系列麦谷蛋白亚基分子标记并用于辅助育种,提高了优质品种选育效率;首次发现DNA甲基化调控小麦面筋品质,开辟了优质小麦育种新途径……在基础研究与技术创新领域,雷振生是不懈的开拓者。为获得一个优良的变异植株,往往需要搭配成千上万的组合,这需要的不仅是时间和耐心,更需要的是永不放弃的心态。

依靠科技创新,可以解决育种中“高而不优、优而不抗、优而不早、优而不高”等瓶颈问题,但要让成果转化成为农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收益,还需要在应用研究和产业发展方面付出艰辛努力。在这方面,雷振生的表现同样出色。

“河南要发挥自身优势,必须抓住粮食这个核心竞争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雷振生说,要做好从种到收、从加工到销售等一系列技术服务,打通小麦产业的全链条。

为了改变小麦产业模式,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雷振生牵头国内知名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加工企业,成立了中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联盟,创建“科研+企业+合作社”优质品种推广模式,实现了国产优质麦较大规模产业化生产,为河南小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回顾育种人生,雷振生说:“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中原大地上的小麦平均亩产可以达到公斤甚至公斤,比全世界的平均产量高两倍以上。满足这种情况下,能够生产、加工出世界品质一流的小麦,就是我人生最大的梦想。”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hy/341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