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天气或将引发粮食危机,这些食物,有一

说到极端天气,你会想到什么?是此时你正感受到的滚滚热浪?还是暴雨、火灾或者台风?极端气候不仅仅只是引发日益频繁的“天灾”,更影响了生物多样性与土壤健康,而这一切,都与我们赖以生存的条件—粮食,密不可分。

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有95%来自于土壤,在我们看不见的地下土壤中,有超过数百万种的微生物维系着土壤健康,这对于我们种植的作物顺利生长,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但这样的生态系统,正因为人类的破坏和极端天气在逐渐消失。

“天灾”频传,冲击全球粮食安全

你还记得去年年初震惊全球的非洲蝗灾吗?数千亿只蝗虫成群结队,在数月间一路侵城掠地,横扫非洲、中东等地,一天吃掉人的粮食,使当地陷入严重的粮食危机,这一度也让远在东亚的我国神经紧绷。

而这场史无前例蝗灾的罪魁祸首就是气候变迁。影响蝗虫形成的两个重要条件是气温和降雨,过去5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随着气温的显著升高,在土壤中孵化的蝗虫卵的平均孵化周期及幼虫的生长周期都会变短,种群繁殖速度加快。而雨水和植被生长为蝗虫卵孵化及幼虫发育提供了水热条件及食物来源,进一步加剧了蝗虫灾害的爆发。

今年5月,“世界粮仓”巴西遭遇91年来最严重的干旱,大量生活供水的水库见底,而干旱引起的缺水已经波及到玉米、大豆、甘蔗、咖啡等农作物的生产。据巴西相关机构统计,持续的干旱致使巴西只有不到一半的国民能够持续获得充足的食物,约有万人因缺乏粮食而面临饥饿。

而关于巴西干旱的原因,气候学家认为这和大面积砍伐森林密切相关,致使森林的水循环系统失衡。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巴西在持续不断地砍伐亚马逊森林,20年来巴西的耕地面积增加了万公顷,从粮食进口国一跃成为占据全世界前六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

除了疫情,目前北半球正在饱受热浪之苦。处在我国东北以北高纬度的莫斯科33℃,加拿大高温破50℃,芬兰首都6月均温刷新年来的记录,而美国的死亡谷,高温更是飙升到了57℃,热到连球鞋都融化了。国际气候专家表示,随着暖化加剧,千年一遇的热浪,恐怕每5年就会出现一次。

极端天气的成因较为复杂,但人类行为模式难辞其咎。在过去一个世纪中,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加上大幅度砍伐森林、拓展农业和工业,经过日积月累,大气中二氧浓度越来越高,导致全球暖化。

除此之外,降水模式的改变,助长了极端天气包括热浪、干旱、森林大火、暴雨、暴雪等。各种“天灾”的冲击将在全球造成严重的生命与财产损失。

极端天气改变的不仅仅是气候模式,更冲击着对环境极为敏感的生态,甚至引起大规模物种灭绝,以及粮食危机等问题。粮食与水资源关乎人类生存,若收成与供应不再稳定,将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创,更可能引发争夺资源的战争。

联合国发布的《气候变迁与土地报告》指出,年至年,全球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平均产量,在气候变迁的影响下,已经分别减少了4.1%、1.8%和4.5%。研究人员预测,如果再不采取应对措施,到年,极端天气将导致全球粮食产量下降5%~30%。

生活在中国的你我,也许还感受不到粮食匮乏的危机。尽管我们粮食自给率一直保持在国际水准线以上,但不要忘了,大豆、玉米等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我们更多地依赖进口,一旦这些粮食出口国因病虫害、天灾等因素限制出口时,将对我们会造成直接的影响。极端天气引发的高温干旱、农业病虫害等事件频发,对粮食安全带来的影响是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应对的。

这些食物,有一天可能将从餐桌上消失随着网络的发展,或许你可以大门不迈二门不出,动动手指就能吃到你想吃的美食,但极端天气正在悄悄影响着农业生产,有一天你可能再也吃不到这些食物了。

草莓:全球变暖和暖冬,导致草莓先天育苗、冬天采收的生长节奏被打乱,加上高温暴雨频率增加,增加了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育苗难度越来越大,或许有一天你再也吃不到草莓了。

蜂蜜:由于农药的大量使用,蜜蜂在逐渐消失,再加上极端天气影响植物开花,蜂蜜的产量在逐渐减少。

大闸蟹:空气中过多的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海水或湖水酸化。另外,过量的农药、化肥的使用,也成为水产的隐形杀手。

咖啡:有研究表明,目前全球用来种植咖啡的土地,因气候变迁,预计到年后有50%左右的土地因高温干旱,不再适合种植咖啡。

红酒:日益攀升的气温导致葡萄变得越来越甜,难以酿造出高品质的红酒。

巧克力:可可豆是制造巧克力的主要原物料,但可可树只能种植在20℃左右的潮湿环境,若地球暖化持续加剧,至年时,可可树种植地区必须向更高的海拔移动。

原本稳定丰富的生态系统因极端天气变得脆弱,你我将失去的不仅是舌尖能品尝到的美味,更可能面临粮食危机引发的诸多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gx/785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