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材或者教辅材料出现问题已屡见不鲜,近日便有细心的家长在网上发文,称新发现了一个教辅材料中的问题,对孩子存在误导。
一家长最近在指导孩子功课的时候发现,一本看图说话的文章里有常识性错误,文中赫然写道:“秋天到了,麦子成熟了,金灿灿的的麦子被丰硕的果实压弯了腰。”
家长看了这段话后感到十分诧异,因为印象中收麦子都是在夏天,而且麦子纵然成熟也不会被果实压弯腰。所以才发到网上希望和网友进行探讨。
对此有博学的网友指出,麦子普遍是六月份左右进行收割,虽然不同地区略有不同,但是也大差不差,并且麦子确实不会弯腰,但是不排除有特例的存在。
因为麦子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顾名思义,冬小麦一般是前一年秋天种下,在越过一个冬天后,第二年的夏天成熟收割。而春小麦则是春天种下同一年秋天成熟收割。
所以有的网友认为,该文章的作者很可能是一个处于水稻种植区的人,结果自己也没搞清麦子和水稻的区别,最后指鹿为马,弄出这样的谬误。
因为城市远离乡野,很多学生完全接触不到麦田和稻田,所以之前就出现过错把青麦当韭菜的笑话,这就是认知和现实存在不对等而产生了偏差。
在这个背景下,学生接触农村生活,几乎全部依赖于书本知识,一旦书本知识存在误导,那么影响的学生难以计数,造成的危害却又是阴性的。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城镇化速度极快,农业农村逐渐淡出视野,这对于学生的教育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因为我们的文化诞生于乡土之中。
就拿我们课本上的古诗词来说,他们在语文中占据了不可取代的地位,同时也是我国文化的瑰宝,而这些古诗词,全然都是古代乡土文化的真实反应。
因此脱离了农村,脱离了山川河水,一头扎入高楼大厦的小孩子,学习这些古诗词难免就像雾里看花一样,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经验。
比如白居易的《观刈麦》,诗里写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是对农村收割麦子的最真实记录和写照。
但是没有经历过割麦子的学生,体会不到农民伯伯们“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的矛盾内心,这种鸿沟不是靠着在教辅材料上读文章能够跨越的,更何况错误的文章。
因此越来越多的小学校开展了劳动教育课,标志着我国如今教育理念要逐步回拢现实,以免学生脱离实际,乃至出现纸上谈兵的不利结果。
所以作为对孩子教育负责的家长和教师,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