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麦种子叫京麦8号,适应力特强,主要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的,那边是目前北京市良种更新换代主推品种京麦号……”5月12日下午2时,站在邓州市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的麦田里,我国杂交小麦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杂交小麦项目首席科学家赵昌平正仔细地向记者介绍品种研发情况。在这里,他们研发的3个杂交小麦品种已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
种子是现代农业的“芯片”。我市是农业大市,近年来积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稳地扛起了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由邓州市*府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合作成立的杂交小麦产业化基地正是承担了杂交小麦种业研发的重任,赵昌平就是这一项目领衔人。
一阵微风拂过,基地实验田里,荡起层层麦浪。绿中透*,丰收在望。穿行在基地的生物育种区、组合测试区、制种核心区,赵昌平兴致勃勃地向记者介绍着他和团队培育的一个个品种。
在测试区,赵昌平指着为了隔离花粉而在麦穗上“穿”着羊皮纸袋的大片麦田对记者说,这块试验田共有国内外小麦种质资源1.5万份,其中有多份来自欧洲、美洲、非洲等地区,这为我们研发培育优良杂交小麦品种提供了广阔空间。
事实上,基地成立以来,即按照现代产业全产业链一体化设计,以围绕国际前沿、攻克产业核心技术为方针,开展杂交小麦品种创制、规模化高效种子生产、杂交小麦示范推广与产业化等内容研究,一直走在国内乃至国际前列。
赵昌平顺手托起一穗麦穗,指着大片二系杂交小麦田自豪地说:“我们研发的杂交小麦在邓州大面积制种,连续三年突破公斤/亩,处于国际 水平”。
国家杂交小麦项目产业化基地负责人高建刚告诉记者,目前,基地小麦品种是应用一批、研发一批、储备一批,在满足国内市场的同时,远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目前,在南阳市已打造万亩杂交小麦规模化制种示范方,并开展京麦、京麦等杂交小麦规模化种子生产,带动现代农业转型,打造高端农业种业发展新模式。
粮食安全关乎国计民生。谈及未来,赵昌平指着即将投入使用的研发大楼说:“很快,我们就能在这里进行基因检测、生物育种、种子检测等科学实验。现代农业对品种改良、生物育种都有了更高要求,作为杂交小麦科研工作者,我们将不负使命,通过种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着重解决国际小麦种业‘卡脖子’技术,为打好种业翻身仗,保障国家种业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全媒体记者杨青晓于欢
本文来源:南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