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药,这一毛茛科芍药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不仅与盛名远扬的牡丹同属一科,更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芍药的历史可追溯至夏、商、周三代,远早于牡丹。据宋?郑樵《通志略》记载,芍药在风雅文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牡丹的命名与流传。
早在先秦时期,芍药便以其独特的魅力频繁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诗经?郑风?溱洧》中的爱情赠别,还是汉?郑玄《毛诗传笺》中的深情寄托,芍药都以其绰约的姿态和芬芳的香气,成为了古人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
不仅如此,芍药还是屈原赞颂的香草,其别称留夷在《离骚》中得以体现。这进一步证明,在历史早期,我国便已开始广泛栽培芍药,并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宋?虞汝明《古琴疏》中记载的帝相元年贡献桐、芍药的史实,更是将芍药的栽培历史推至了夏朝。
综上所述,芍药不仅以其娇艳的花姿和芬芳的气息闻名于世,更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意蕴。它犹如一位优雅的舞者,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绚烂光彩。南宋?杨万里曾以诗赞美芍药:“红红白白定谁先,袅袅娉娉各自妍。最是倚栏娇外分,却缘经雨意醒然。晚春早夏浑无伴,暖艳清香正可怜。好为花王作花相,不应只遣侍甘泉。”诗中描绘了芍药那硕大美丽的花冠、鲜艳娇美的花色,以及袅袅娉娉的娇妍之姿。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芍药之名,认为其“犹绰约也,美好貌。此草花容绰约,故以为名。”可见,芍药以其绰约的花姿被誉为美好之象征。自古以来,芍药常被用作风姿娇艳、秀丽女子的象征。唐代孟郊的诗中描绘了家家户户都种植芍药的景象,将芍药与温柔、红笑等美好形象相联系。元代的杨允孚更是以“名花第一娇”来赞美芍药。
古人不仅喜爱芍药的美貌,更将其种植在官署、庭院之中,以赏心悦目。魏晋时期的辛萧和南朝的谢朓都以诗表达了对芍药的喜爱。这些诗词不仅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推动了《芍药谱》等专著的诞生。
芍药在春末时节盛开,尽管春光短暂,却显得尤为珍贵。宋代邵雍的诗中写道:“一声啼鴂画楼东,魏紫姚黄扫地空。多谢化工怜寂寞,尚留芍药殿春风。”春将归去,芍药却以最美的姿态送春离去,这不仅是惜别,更是对来年相聚的期待。古人常以芍药为临别时的赠品,寓意深情厚意。婪尾春,这一芍药的别称,源自《清异录》所引胡峤的诗句“瓶里数枝婪尾春”。唐末文人将芍药称为婪尾春,婪尾酒乃宴席之末座者连饮三杯的雅称,而芍药独殿春风,亦因此得名。这一美名,让人在品味芍药时,仿佛能听到古人吟诗赏花的余音。
芍药不仅以其绰约的花姿被誉为美好之象征,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诸多与美食、医药相关的佳话。在古代,芍药常被制成珍品美食,如熊掌配芍药酱,成为贵族餐桌上的佳肴。后世更是将芍药融入日常饮食,如芍药饼、芍药花酒、芍药花茶等,不仅味美,还具有养生延年的功效。
此外,芍药还是一味历史悠久的中药材。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关于芍药的记载,其功效广泛,包括主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等。尽管后世方书将赤芍、白芍分列,但本草仍统称为芍药。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芍药性微寒,血虚寒者不宜使用,且不宜与藜芦同用。
赤芍,这一毛茛科植物的干燥根在春、秋两季被精心采挖,经过一系列处理后,成为药铺中不可或缺的良药。它味苦而性微寒,归入肝经,不仅具有清热凉血的功效,还能散瘀止痛,是中医领域中的一味重要药材。对于热入营血、温毒发斑以及血热吐衄等病症,赤芍都能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在古方的启发下,如“犀角地黄汤”和“紫草快斑汤”,赤芍与水牛角、牡丹皮、生地黄等药材的巧妙配伍,使得它能够有效地治疗这些由血热引起的疑难杂症。
此外,赤芍还能用于治疗目赤肿痛、痈肿疮疡以及肝郁胁痛等病症。无论是“芍药清肝散”中的荆芥、薄荷、黄芩,还是“仙方活命饮”中的银花、天花粉、乳香,亦或是“连翘败毒散”中的连翘、栀子、玄参,都能与赤芍协同作用,增强其治疗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赤芍还能活血化瘀止痛。对于肝郁胁痛、经闭痛经以及跌打损伤等病症,它都能发挥出色的治疗作用。无论是“赤芍药散”中的柴胡、牡丹皮、白茯苓,还是“少腹逐瘀汤”中的当归、川芎、延胡索,亦或是“虎杖散”中的虎杖等药材,都能与赤芍相互配合,共同达到治疗的目的。
白芍,这一毛茛科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在夏、秋两季被精心采挖。经过一系列处理后,它成为了一味重要的中药材。白芍味苦、酸,性微寒,归入肝、脾经,拥有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以及平抑肝阳的诸多功效。在古代医籍中,白芍常被用于治疗肝血亏虚和月经不调等病症。例如,《和剂局方》中的“四物汤”就以白芍配伍熟地、当归、川芎,旨在补血和血、调经化瘀。此外,《景岳全书》的“保阴煎”也采用白芍,配以生地、熟地、黄芩、黄柏等药材,用于治疗血虚有热、月经不调的病症。
白芍还能缓解因肝脾不和导致的胸胁脘腹疼痛及四肢挛急疼痛。在《和剂局方》的“逍遥散”中,白芍与当归、柴胡等药材一同使用,治疗血虚肝郁引起的胁肋疼痛。同时,《景岳全书》的“痛泻要方”则以白芍配伍白术、防风、陈皮,针对脾虚肝旺引发的腹痛泄泻进行治疗。
此外,白芍在镇肝息风、滋阴安神方面也有显著效果。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建瓴汤”便采用白芍,与生山药、牛膝等药材一同配伍,治疗肝阳上亢引发的头目眩晕等症状。
另外,白芍还能敛阴止汗。它常与黄芪、白术等药材配伍,用于治疗虚劳自汗;与龙骨、牡蛎、浮小麦等药材配伍,则可治疗阴虚盗汗。同时,白芍还能配合桂枝等药材,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伤寒论》中的“桂枝汤”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