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农科院研究员耿爱民荣获山东十佳三

第七届农行杯山东十佳“三农”人物颁奖典礼

滨州日报讯8月28日,第七届农行杯山东十佳“三农”人物颁奖典礼在青岛国际博览中心举行,10位在“三农”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典型人物登台领奖,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高青黄泛平原作物研究所所长耿爱民位列其中。

耿爱民从事小麦研究几十年,主持育成黑马1号、黑马2号等小麦品种及BY系列、AM系列优异小麦种质,合作育成鲁麦23号。在栽培方面,主持编写了三套栽培技术规程;研发创新高低畦栽培技术,并共同研发机械实现了高低畦栽培的机械化,推动了井灌区小麦的节水高产。在小麦理论研究方面,提出了“缩叶增非高光效,减负强秆重防倒,放高扩源增物重,优化株型增加穗数与穗重”的育种理论与“小麦群体三个饱和点”理论,得到同行认可。发现了小麦倒伏的骨牌效应与极限效应,完善了稻麦谷综合防倒技术体系。研发小麦穗行播种楼排种盘获得专利授权,制造了12行穗行与小区播种楼样机,助推淄博爱民种业有限公司大规模穗行原种生产,提高种子质量,提升种业竞争力。

耿爱民(中)与其团队成员在田间

耿爱民在全国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年,耿爱民从滨州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滨州综合试验站站长岗位上退休,回到老家淄博市高青县芦湖街道菜园村。但他退而不休,痴心不改,继续从事老本行——小麦育种,并创办了高青县黄泛平原作物研究所。这片来亩的育种试验田里,种着被他视若宝贝的上百个小麦优良品种,其中,“蓝矮败”小麦则是宝贝中的宝贝。这是一种如同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发现的引发水稻杂交革命的“野败”那样,有可能引发小麦杂交育种大变革的“神麦”。蓝粒小麦富含花青素,并富集锌铁锰铬硒等对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可通过日常饮食达到保健防病的目的。有了“蓝矮败”这个稀世珍品——蓝籽、矮秆、花药败育三个性状相互标记的特殊小麦种质,依托它作平台,便可能摆脱依靠人力去雄授粉杂交的桎梏,实现小麦杂交育种的大规模产业化。

耿爱民在“蓝矮败”冬性化转育试验田留影

“蓝矮败”轮选群体(左)与开颖(中)、结实的“蓝矮败”麦穗

同时,耿爱民利用“蓝矮败”小麦拓建了多个性状轮回选择群体与基因库。例如,组建了小麦抗赤霉病轮选群体、抗白粉病轮选群体、抗锈病轮选群体、抗纹枯病轮选群体、大穗轮选群体、多穗轮选群体、大粒轮选群体、强筋轮选群体、抗旱轮选群体等性状轮回选择群体;建成了黄淮北片优势品种轮选群体、黄淮南片优势品种轮选群体、北方冬麦区轮选群体等区域轮选群体。此外,还拓建了一个小麦综合性状改良基因库。

这些工作都属于基础工作与技术储备,未必一定能在短时间育成大品种,但其开启的却是功在当代、利在子孙的小麦种质保存与持久创新事业。如果国家粮食安全需要,便可以此为基础,在较短时间内选育出适应不同区域或者环境的杂交小麦新组合或蓝色小麦新品种。比如,种植在中低产田,甚至旱薄盐碱地的新品种,使之迅速提高产量。

这就是耿爱民,一位育种专家的奋斗目标,一位花甲老人对山东乃至我国粮食安全的绵绵不了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pz/5665.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