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产业是我国杂粮杂豆 略性产业,在旱粮作物中具有较高地位,在稳固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供需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河北省是我国杂粮杂豆主要生产和贸易省份,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季节性休耕等*策的下放和实施,河北省杂粮产业发展方向日益明朗。
一、河北省高粱产业发展概况及种植成本收益分析
1、中国高粱产业概况
高粱在120个国家或地区均有种植,属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第五大谷类作物,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小麦、稻谷和大麦,在我国有深远的种植历史。
自2015年到2019年,高粱进口成本在能力饲料领域优势下降,高粱进口量从1070万吨下降至83万吨,降幅达到92.24%,2020年在玉米等能量饲料供应偏紧,美国高粱加征关税豁免*策下,进口量出现增加,2020年高粱进口量达到481万吨。
其中2020年美国高粱进口量425万吨,占全年进口量占比88%。高粱收益较去年增加,在相关农产品中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高粱下游分布主要是饲料和工业酿造。
进口高粱作为饲料消费的主力*,替代玉米做能量饲料;国产高粱主要应用于工业酿造,少量应用于饲料、食用和种用。
在工业酿造使用中,2015年以来国产高粱用量占比逐年下降,主要受到三公消费减少、年轻人饮品变化等影响,但行业龙头复苏明显,知名酒企扩大产能和对其他产能的兼并重组,高粱在工业酿造行业用量小幅波动。
近年来国内高粱出口量小幅增加后趋于稳定,年均出口量3万吨,主要出口中国台湾用于白酒生产,但占总消费量比重较低。由于高粱作为粮食基础产业,入市门槛低且壁垒小,所需资金量较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相对较少。
但受中美贸易*策和玉米价格影响较大,国内玉米等能量饲料供应紧张,美国高粱进口的*策对于增加进口高粱等农产品的供应且降低进口成本等有持续影响。
在酿造产业链中,高粱处在加工前端,是酿造行业的加工原料。从整个产业链条来看,主要分为两条,一条是国产高粱链条,细分为红高粱、白高粱和糯高粱,另外一条是进口高粱链条,主要是美国高粱和澳大利亚高粱,我国也少量从阿根廷和緬甸进口高粱。
其下游分布主要是饲料、鸽子粮和酿造行业。在五粮酒中酿造原料中,高粱占比约36%;在酱香和清香型白酒中,高粱在酿造原料中约占一半。
2、河北省高粱产业概况
近年来,高粱在河北省的种植面积得到进一步恢复,并有继续扩大的趋势,在我国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背景下,深入剖析高粱种植成本收益的影响因素,提出提升收益的有效途径,对促进河北省高粱产业的健康发展、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河北省的高粱分布区域比较广泛,在太行山区、燕山丘陵区、黑龙港地区和滨海平原区等均有分布,*骅市作为我国高粱产销区的纽带,是全国高粱大型贸易市场之一。高粱种植品种按照功能分类涉及到食用、饲用、酿造和帚用高粱四大类,但主要以饲用和酿造高粱居多。糯高粱是河北省高粱种植的主要品种,包括红茅梁6号、冀酿2号、红缨子、兴湘粱2号等多个品种,播种期分春播和夏播,春播开始时期一般在5月1日后,而夏播多为6月麦收之后。2020年度春播高粱集中种植在衡水、沧州等季节性休耕土地,夏播高粱主要种植在冀中南地区。
近年河北省高粱种植的不同规模主体层次种类繁多,其中以企业、种植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为代表。尽管河北省并不是我国主要的高粱种植省,但其贸易地位举足轻重。
以“中国高粱集散地”闻名的沧州*弊,周围有十余家组织高粱回收、加工的公司,年销量约达35万吨左右,配送中心90%的高粱交易用于酿造,根据酒厂的层次不同分品质对口销售。
其中,糯高粱约占50%,主要销往四川、贵州两省的优质酱香酒厂;国产粳高粱约占25%,主要销往中上层白酒厂;进口高粱约占15%,销往的酒厂偏中低端。
自2016年来,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加速了特色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依托阜星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精心挑选了具有抗病虫害、高产量等优良特性的酿酒品种糯高粱冀酿2号,实施“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种植模式。
用产业贸易增收强化农业效益,积极推进高粱规模化种植,促进农民收入增长。
、河北省高粱种植成本变动
近三年河北省高粱产业存在成本逐年上升,收益逐年下降等问题,严重阻滞了河北省高粱产业的健康发展,打消农户种植积极性。通过介绍河北省高粱种植的成本结构,并对其种植成本进行趋势化分析,找到影响成本变动的关键性因素,同时为后文实证分析的变量选取奠定基础。
河北省高粱种植成本是指种植高粱所需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总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和生产成本,其中生产成本由物质与服务费用和人工成本构成。高粱种植的生产成本中的人工成本包括自有家庭劳动折价和雇工费用等。
物质与服务费用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费用包括当年投入的化肥费用、农家肥费用、农药费用、机械作用费等,间接费用包括生产初期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等,土地成本包括自营地折租和流转地租金等。
高粱的种植总成本包括土地成本和生产成本,其中生产成本由物质与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构成。
2016-2020年中人工成本上升,其占总成本比例变化幅度平稳,比例先增后减,物质与服务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逐年增加,土地成本在总成本中占比逐年减少,但土地租金比重常年高达总成本的一半,变化波动频繁,二者合计占比较大,比例先减少后增加。
相较于2018年,2020年物质与服务费用占总成本的比例也增长了1.5%。因此,降低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合理配比土地成本在总投入要素中的占比是降低种植总成本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梁种植生产成本的上升导致总成本不断增加,河北省高粱种植经营主体不一,高粱与其他作物相比,物质费用消耗相对较少,由于天气灾害、化肥、农药价格逐年上涨、机械化程度不足导致机械作用费和排灌费的增加等诸多原因,导致生产费用只升不降。
同时人工投入的增加导致时间消耗过大,使其种植成本和灌溉成本有所增加,生产效率不断下降。近年部分地IX高粱和谷子的种植情况相同,因播期严重干旱,部分生产者不得不进行造墒,甚至二次重播,进一步增加了生产环节成本。
二、河北省高粱收益变动情况
1、单位面积产值和产投比
近年河北省高粱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但产投比却持续下降,说明河北省高粱种植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规模单一,种植分散且规模较小;种植高粱作物的农民年龄偏大,生产效率低,且对高粱管理落后,机械使用率低,商品率较低,农民仅进行农产品的种植,并未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处理,导致收益难以增长。
2、单位面积净利润
近年来占河北省播种面积70%左右的春播高粱收益水平大多会高于夏播高粱,但2020年由于4-5月份天气干旱、8-9月份雨水偏多,导致春播高粱产量萎靡,影响春播高粱的种植收益。
受2020年全年气候条件影响,河北省高粱种植时期部分地区存在前旱后涝、病虫灾害等不良现象,导致灌溉成本和人工成本较往年发生变化,成为高粱种植成本投入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三、提高河北省高粱种植成本收益的对策建议
1、提高高粱单产水平,改善种植条件
重视高粱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在产区建设小型储水灌溉项目,以改善节水灌溉管理等,选择土地环境优良的田地种植。
近年干旱高温、虫害等灾害性天气对高粱生产水平影响很大,造成产量和品质下降,为尽可能避免自然灾害,尤其是播种期自然灾害对高粱生产的不利影响,应完善高粱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防控技术,联合气象部门建立农业气象预警预测机制,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发生。
建立抵御灾害天气应急预案,健全技术服务体系,及时开展防灾减灾技术指导,降低灾害影响。农户自发性的小规模高粱种植引发的种植面积分散、施肥不合理、种植技术单一是导致田间管理水平低下的重要原因。
高粱种植过程中肥料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其产量水平,应切实考虑底肥的种类、数量、肥料品种及施用的深度,同时做好后续种肥、追肥工作,将化肥与农家肥相结合,保证肥料的营养成分、施用效果和作用时间;
从品种的选取、科学施肥技术、节水灌溉与防治,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方面,加强对高粱种植的科学技术重视,推广农机结合技术,从而使河北省高粱的生产水平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农户应学习正确的高粱选种及播种相关知识,利用气候季节特点选择合理播种时机,提高高粱播种质量。
2、优化种植成本结构,提高机械化水平
在新型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下,进一步优化种植成本结构、因地制宜确保种植规模、促进高粱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优化高粱的种植成本结构,在降低投入要素成本同时保持生产水平不变,或者提高生产水平的前提下,保持土地成本、人工成本和物质与服务费用的最优投入配比,防止投入失衡。
应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机制,适当降低土地出让成本,适当进行高粱种植的权力下放管理,以保证产投比的稳定增长,指导农户科学种植,理性仿照多种类型的杂粮杂豆种植方式,扩大高粱种植规模,培育种植经营主体,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成本节约和收益增加。
结语
在高粱集中生产领域,积极推动以高粱加工为核心的三产融合发展模式,在加强第一产业的基础上,优化第二产业,振兴第三产业,创新高粱一、二、三产业利益相关机制;
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的主导作用革新农企合作模式,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新型服务主体的合作,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合理分配农企之间的利润,实现规模经济、扩大集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