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跌势虽在预料之中,但幅度超出了市场的预期。过去,小麦一直涨涨跌跌,在价格1.5元/斤附近存在着较明显的支撑,因贸易商们的收粮成本大体在这一价位上。然而,这次小麦的跌破1.5元/斤后就无法停止,部分企业甚至报价跌破了1.45元/斤,并可能进一步下探。这样的跌势让市场出现了一丝恐慌,但实际上,这不过是小麦真正的原形毕露。
小麦积弱已久,市场一直以为减产是主要原因,可事实上,小麦供应并不紧张。相较于玉米,小麦并没有出现供应缺口。过去几年,小麦的涨价并非是因为供应短缺,而是市场对其减产的炒作造成了一定的紧张情绪。然而,中国的小麦自给率一直很高,去年小麦丰产且结转率高,所以供应是相当充足的。市场之前对小麦减产的炒作仅仅是虚假的,是市场对供应的误读。
质量分化只是小麦涨价的表象,真正的原因是需求不振。小麦质量分化确实存在,尤其是今年受到降雨影响更为严重,这成为了市场上的炒作因素。然而,支撑小麦价格的并不是质量问题,而是需求问题。小麦的需求主要包括食用和饲用两方面。饲用方面包括加工副产品麸皮以及替代玉米的需求。然而,由于玉米的价格大幅下跌,小麦作为其替代品的需求几乎为零。与此同时,在整体消费低迷的情况下,面粉需求也在下降。因此,尽管小麦存在质量分化现象,但需求的疲软使得质量分化的作用几乎无法发挥。
小麦的上涨空间虽有,但面临巨大的压力。质量分化在小麦收获初期和流通期发挥作用较大,但现在离麦收已近半年的时间,市场情绪的提振作用正在逐渐减弱,而新的推动力尚未出现。因此,虽然小麦有上涨的可能性,但供需矛盾严峻的现实背景下,上涨的压力也非常巨大。市场对前两年情况的预期不再适用于今年,去年囤米囤面成为常态,拉动了小麦需求,但今年的需求显著减弱,因此小麦的价格上涨前景堪忧。
总结:小麦的跌势超出了市场预期,但实际上这次跌势只是小麦真正的原形毕露。小麦与玉米的关系使其无法幸免于玉米的大跌,而其供应充足的事实也说明减产并非主要原因。质量分化带来的炒作只是外在因素,真正的问题在于需求的疲软。在供强需弱的现实背景下,小麦的上涨压力巨大,即便存在上涨契机,也很难实现大幅上涨。因此,市场需要理性对待小麦的走势,不能盲目追随炒作,否则可能蒙受巨大的风险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