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成(右)在麦田分享合作社种植、村集体增收经验(牛学亮 摄)安阳融媒记者邱峰最近,安阳县(示范区)白璧镇西报德村依托“三变”改革成为全县发展集体经济先进村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不少村派人前来取经,就连乡镇干部也来打探情况。大家都想搞清楚:这个一没矿、二没厂的传统农业村庄靠啥发展起村集体经济呢?“还得在耕地上做文章。”4月25日,西报德村党支部书记王根成给大家交了底儿。西报德村是一个传统农业村,原本没啥集体经济收入。年以来,该村依靠村集体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67公顷,规模化种植小麦、玉米、大豆,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突破万元,每公顷土地年纯收益达元。村民除了土地流转保底收入,还能在合作社打工挣钱,实现村集体和群众双增收。西报德村的成功说着容易做着难。其中,流转土地是难中之难,很多村民起初并不想流转。说起原因,西报德村村民王金堂坦言:“这两年粮价走势不错,现在流转土地,以后岂不吃亏?”后来,该村土地流转费不设固定金额,每平方米土地每年支付公斤小麦,让收益跟着粮价走,村民这才同意流转土地。除此之外,还有个别村民思想保守,不愿割舍土地。三番五次劝说不成,王根成想出奇招:重点做通德高望重者的思想工作,再由他们劝说家族成员。结果事半功倍,土地流转问题迎刃而解。“地有了,生产资金从哪儿来?”来自永和镇的村干部问。“我们村一穷二白,除了借钱,别无他途。”王根成实话实说。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西报德村党支部一班人把心一横,想方设法多方筹资。他们跑细腿、磨破嘴,终于筹到75万元,坐稳了村集体在合作社的主导地位。为了扩充资金,需要吸收村民入股。村民犹豫不决,村“两委”干部就带头入股,每人至少1万元,打消了村民的顾虑。最终,7名村“两委”干部带动10余户村民共入股23万元。西报德村有了这笔资金,规模化种植才有了底气。“就算规模化种植成本低,每公顷土地每年能省元,再加上粮食收益结余,顶多也就元。”外乡的年轻干部向王根成虚心请教,“每公顷土地的年纯收益如何达到元?”“靠优质品种和订单农业。”王根成信心十足地说。为了使效益最大化,该村选择优质强筋小麦。优质强筋小麦与普通小麦产量相当,每公斤价格却高0.2元。更重要的是,优质品种不愁“嫁”,订单纷纷找上门。西报德村的小麦、玉米、大豆成熟之前就已找好买家,而且越是优质就越是优价,总收益自然高出一大截。“有了好品种,还得有好管理,种不好照样赔钱。”周边村的一名村干部心有余悸地说。前两年,他们村的村集体试种西瓜,由于村干部公务繁忙,田间管理跟不上,一轮病虫害后,西瓜几乎绝收,落得血本无归。“我们的村集体合作社鼓励村民入股,不仅扩充资金,更能完善管理。”安阳县人大驻西报德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富斌一边说一边指指田边的老魏和老王,“那是我们的农田管理员,你问问他们就明白了。”老魏、老王闻声走了过来。他们种了半辈子地,经验丰富、技术过硬。入股合作社后,他俩主动当了田间管理员,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