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稻麦轮作中低产土壤快速培肥技术

一、技术名称

苏北稻麦轮作中低产土壤快速培肥技术。

二、技术简介

江苏省苏北稻麦轮作区普遍存在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结构差等问题,是导致区域单位面积产能不高的主要原因。

本技术以提高土壤有机质为核心,创建了中低产土壤快速培肥技术:通过一次性添加大量难以降解的惰性有机物料,快速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促进团聚结构形成,同时由于惰性有机物料疏松多孔的特性,可改善土壤通透性,为作物生长和微生物活动创造良好生存环境。

秸秆还田是我国高强度集约化种植下土壤培肥的重要且难替代措施,但秸秆还田后短期分解较慢影响后茬作物出苗率,而由于*淮平原适宜的水热条件及强烈的微生物活动,导致秸秆周年分解率很高,难以在土壤中累积转化为土壤有机质,通过配合施用激发剂,加速秸秆腐解并向土壤有机质转化,降低秸秆还田的负面效应,同时稳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集成土壤有机质快速提升、激发式秸秆还田等技术形成苏北稻麦轮作农田地力快速提升综合技术,加速土壤有机质累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蓄供能力,快速构建肥沃耕作层,为苏北稻麦轮作农田地力培育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三、技术要点

(一)冬小麦生长季节

1、播种前的准备

激发式秸秆还田+惰性有机物料施用:水稻收获后水稻秸秆立即全部粉碎还田,地表撒施生物有机肥kg/亩,同时施用小麦专用复合肥50kg/亩;一次性地表撒施秸秆生物炭2吨/亩(之后不再施用);采用旋耕机旋地2遍,将秸秆、生物有机肥与生物炭充分混匀。

2、播种作业

播种时间:小麦一般适宜播期在11月上旬,冬小麦适期晚播可避免冬前过旺和越冬冻害。

播种量:小麦播种量约12.5~15kg/亩。

播种方式:采用20cm行距播种机播种,适宜播种深度3~5cm。

3、后期管理

追肥:小麦拔节期追施尿素20kg/亩。

病虫害防治:针对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特点,及时喷洒适宜药剂。

适期收获:完熟初期及时收获,根茬高度小于15cm,小麦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还田。

(二)水稻生长季节

1、整地

激发式秸秆还田:小麦收获后地表撒施*腐酸类有机肥kg/亩,同时施用水稻专用复合肥50kg/亩;采用旋耕机旋地2遍,将秸秆与*腐酸类有机肥充分混匀。大田立即灌水浸泡2~3天,用水田整地机匀地2遍,之后沉实2~4天。

2、插秧

插秧期:适期插秧,插秧时间在6月中旬为宜。

插秧形式:采用30cm行距、12cm株距插秧机插秧,每穴3棵秧苗。

3、后期管理

追肥:水稻拔节期追施尿素10kg/亩,抽穗期追施尿素15kg/亩。

病虫害防治:针对不同生育期的病虫害特点,及时喷洒适宜药剂。

适期收获:完熟初期及时收获,根茬高度小于15cm,水稻秸秆粉碎后均匀覆盖还田。

四、适宜推广区域

本项技术模式适宜于江苏省北部潮土区中低产小麦-水稻轮作农田。

五、应用效果

通过3年田间试验验证,快速培肥技术可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扩增土壤有效养分库容,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技术实施后耕层土壤有机质提升55%,碱解氮、有效磷分别提高22%、43%,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显著提高,大团聚体比例显著提高,小麦、水稻产量分别提高11%、19%,技术实施效果十分显著。

六、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技术模式采用秸秆还田配施生物激发剂,加快秸秆腐解转化,提高土壤有机质,能够较好地解决秸秆还田难的问题;采用一次性大量惰性有机物料施用,结合常年秸秆还田与生物激发剂配施,短期快速培育肥沃耕作层,破解现有技术培肥地力缓慢的难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hy/378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