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等麦区4月或将爆发赤霉病,这3大误区

根据农村农业部和气象部公布的信息,4、5月份的江淮、*淮地区的雨水偏多,可能会造成小麦赤霉病的大流行。根据各级植保机构的监测,安徽、河南等多个麦区预计今年赤霉病偏重发生,尤其受近日明显增多的降水量影响。而小麦赤霉病防治以“防”为主的,基本“治”不了,所以各地必须做好小麦赤霉病预防工作。

一、赤霉病表现症状

小麦感染赤霉病的症状一般在灌浆至乳熟期间显露,而病原菌早在抽穗养花期就开始侵入植株。而这段时期是防治的关键阶段,才有了“见花打药”的防治原则,因为一旦显露症状已无法挽救。当然,根据地区气候不不同,小麦植株的生育期也有所不同,抽穗扬花期也不同。大部分在4月中上旬,从南到北逐推迟,最晚是5月上旬,目前正是防控的最关键时期。

病原菌侵入植株后,初期症状是小穗颖壳上出现一些水渍状的淡褐色斑点,继而斑点逐渐扩散到整个小穗,然后侵染隔壁的小穗,导致慢慢枯*。如果处于潮湿环境,小穗的基部、颖片合缝处可能会发现粉红色霉层;位于干旱环境,病部则会逐渐枯白但不产生霉层。除了小穗,病菌还会侵染穗颈或穗轴,感病部位逐渐变成褐色,最终枯死形成白穗。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当温度条件达到日均9℃以上,连续3日以上阴雨天,越冬菌源的繁殖和侵染速度将会大大加快。而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河南省及周遭地区4月的降雨过程与小麦的抽穗扬花期十分吻合,有利于病菌侵染,造成赤霉病大流行。

二、赤霉病防治误区

1、依靠老经验解决新问题

小麦赤霉病是典型气候性病害,当年的发生程度需要根据小麦作物的生长情况、气候条件以及菌源数量等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判断。在赤霉病的综合防治中,需要了解正当时的发生程度、流行趋势、药剂推荐等多方面信息,不能只根据往年经验进行防治。

2、抽穗扬花期盲目打药

相信种植小麦的经验户都知道“见花打药”这句话,因为赤霉病病菌一般从抽穗扬花期侵染小麦,而这段时间也是防治关键期。但具体的用药时间,部分农户可能不知道。根据调查,最佳防治时间是小麦齐穗至扬花5%时。当然,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判断。譬如若抽穗期遇到晴朗高温的天气,此时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可以开始喷药;如果是温度低的阴天,小麦一般先抽穗后扬花,此时开花初期即可喷药。此外,如果遇到阴雨天气,打药宁早勿晚,抢在雨隙多次喷药防治。

3、瞎选药剂

药剂防治效果,与品种抗性、使用方式等有关。农户在选择药剂时,可以根据往年防治效果,植株的抗药性,或者是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易感性等因素判断,还可以参考农村农业部等相关部门推出的防治方案,一般都包括有效药剂或新药剂的推荐。此外,还要注意各种药剂的正确混用。

用药次数需要根据当地植保机构监测的菌源数量、发病程度以及药剂防治效果等方面考虑。譬如往年发病重的田块可能需要二次喷药;第一次用药效果不好需要补喷,一般需要等7天......

三、赤霉病防治措施

除了做好田间管理和肥水管理,从源头上控制病害发生外,及时喷洒防治药剂是目前控制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最有效途径。

1、积极获取作物监测资讯

受今年疫情影响,为帮助粮食作物稳定生长,各地纷纷推出线上指导平台和监测系统,提供病虫害检测、作物培养技术等信息指导。种植户应在做好疫情防护的同时,积极登录APP、网站获取病害发生态势,及时掌握预警信息。

2、坚持适期用药

抽穗扬花期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佳时期。在长江流域、江淮、*淮等高发地区,要全面落实“看花打药”防治措施。4月份将持续降雨,首次用药后5-7天内可能需要二次打药。如果是位于华北、西北等偶发区域的麦田,种植户需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hy/3610.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