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杂交小麦之父”的李振声:曾经让小麦产量超水稻,现在已经90岁了。
稻米是袁隆平发明的,那么小麦呢?
在农业中有“南袁北李”之名,主要是因为南方的稻米是袁隆生产的,而小麦是李振声发明的,如今的李振声已经90岁高龄,但他曾经让小麦产量远高于水稻。
李振声,生于年的山东,当时的中国正处在风起云涌的时期,人们苦不堪言,即使是最基本的温饱也成了问题,小小年纪的李振声看见过父老乡亲们吃不下去的野菜,连最基本的温饱都成了难题。
虽然在家里只能勉强糊口的李振声家里,但母亲不顾家人的劝阻,将李振声送入学堂读书,懂事的李振声明白母亲的苦楚,于是在学习上特别努力用心,才明白当时的人们都明白“知识改变命运”。两年来,他都是天灾,他不希望家里的人再指望
然而,父亲的去世使这一切的希望变得渺茫,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经济来源几乎是由父亲给的,但现在父亲离开了,他又面临着辍学的处境。为让家里人吃上饭,他背井离乡,考进了“食宿免费”的山东农学院,成了 个走出大山的孩子。
但在这个时候,中国遭到了日本的侵略,老百姓要忍受天灾,又要面临日本人抢夺粮食的危险,李振声望着饥荒遍野的城市,心中更是悲痛万分,他下决心要让中国人民吃饱喝足。
四年的大学时光来之不易,所以他特别珍惜每一秒学习时间,早出晚归的他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研究农业,大二时,他发现了小麦,虽然当时的效果并不明显,但对于当时的农业情况,这已经是一大进步。
当李振声望着自己找到的麦子时,心里一阵激动,他觉得自己能让全国人民吃上饱饭,有了动力的他在学习上更加认真了,他的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他的内心充满了激动。
他刚进入中科院,还从事着最边缘、最繁杂的工作,这对他的梦想是一种阻碍,但是,这是国家的要求,他也不想让上级为难,尽管心中有一百人不愿,他仍应要求去做自己的工作。
他的主要工作就是搜集各种草料资料,闲着无趣的他对这些杂草进行分类,熟悉每一种杂草的生长习性。在他任职期间,他已记下了超过种杂草的特征,当他准备着手进行杂草研究时,一项命令打破了他的计划。
一九五六年,中国粮食遭遇严重危机,粮食开始出现“锈病”,锈病传染性极强,直接危害植物的根茎叶,李振声被调往杨凌开展的陕西粮食救助工作。
望着原来还是青翠的农田,变成了一株生锈的杂草,李振声心中也不免感到震惊,职业的本能让他对这项工作格外用心,他白天整天在农田里勘察,晚上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本子上,不停地想解决办法。
忽然他发现,麦子已经长成了生锈的野草,但身旁的野草却安然无恙,那麽,如果,把杂草和小麦混合起来呢?结局如何呢?这种想法一提出,就遭到了大多数人的反对,因为这在别人看来是空穴来风。
野草与小麦,这两种几乎无关的生物,它们如何相互杂交,最终导致小麦不同于小麦,野草不是杂草。那时反对李振声的人很多,但李振声却全神贯注地从事自己的研究,两种具有不同特性的植物杂交的困难可想而知。
试验数不清,失败数不清,都让他觉得是不是自己错觉,但皇天不负有心人,李振声在8年后研究了“生锈”5和6号,这对抑制锈病的发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皇天并不负有心人,于是李振声研究了8年后的“生锈”。
为了使小麦像野草一样有生命力,光靠抑制锈病是不够的,李振声研究出了小麦6号,并于年宣布进行亩产试验,这次试验的产量远远高于水稻,李振声不仅在全国出了名,还因此获得了“中国小麦远缘杂交”和“后稷之父”的称号。
-年,中国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以农业领导人李振声率领专家组进行3个月的调查研究,提出在*淮海地区开展中低产田建设的建议,至此,他用3年时间把*淮海地区的治理井然有序。
此后,他就中国农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建议,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报告,他及时地掌握了粮食发展的情况,根据情况计划未来,并付诸行动,可以说,没有李振声,中国的小麦就不会发展得那么好。
李振声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不仅让山东人民吃饱了饭,还让每个中国人解决了温饱问题,所有的努力和执著都有了回报,时代造就了李振声这样的英雄。
现在的李振声,已经90岁了,但仍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当你看见他在田里研究小麦时,你看不见他,他就在办公室里批改文件,他对自己有一套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最早起床,每天都要开会,批改文件,接待客人,无论多晚,他都会把这一天的任务圆满完成。
李振声也在不停地培养新一代,曾经食不果腹的样子让他印象深刻,他对后辈也在努力提携,农业也需要创新,这不仅需要老一辈的研究,更需要新鲜血液的注入。
世界各国乘凉梦,桑下麦浪深,一粥一饭当来之不易,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好好珍惜自己的每一餐,因为它们的背后,是众多科研人员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