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小江南里“金叶”香——从李子坝看文县茶叶产业的壮大之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杨唯伟茶山新雨后。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郁婕拍摄芳气满庭轩。春到茶色新。清泉门前过。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洪文泉三月,文县碧口镇李子坝村迎来春茶采摘的季节。3月18日上午,村里下起了小雨。天阴不采茶,村民胡明清为父亲做完早饭,便开始在院里打扫卫生。水泥硬化过的小院干净整洁,几座老房翻修一新,一棵大核桃树新发出片片绿叶,树下的石桌椅旁,清澈的泉水静静流淌。很难想象,这座小院的主人胡明清,曾经是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有多穷?穷得连老婆都娶不起呗。”胡明清说。山区阴冷,坡陡地少,种粮食没收成,胡明清就跟着村里人一起种茶叶,但以前村里种的老品种茶叶生长周期长,品相不好看,产量也不行,忙活一年下来卖不了几个钱。“山大沟深,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地方。”生活的转机,从脱贫攻坚开始。“早知有陇南,何必下江南”。文县地处甘肃南部,坐落在陕甘川三省交界处。李子坝村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腹地,产茶区处在大山深处,终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作为陇南市最早种茶的地方,李子坝村的种茶历史有多年。“但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村里大多种的是玉米、小麦等传统农作物。”李子坝村党支部书记任华章介绍说。据文县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记载,年春,中央、省、地、县抽出专人,组成联合工作组,对碧口片宜茶地区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宜茶土壤普查。从此,文县碧口片纳入了国家茶叶生产发展计划,李子坝村被列为重点之一。经过近十年时间的发展,年底,村里茶园总面积达亩,人均近一亩。包产到户后,茶园被分到各家各户,逐渐尝到茶叶种植甜头,村民种植茶叶的热情得到极大提升。上世纪90年代开始,茶叶广受欢迎,李子坝村积极争取项目支撑,将村里的荒山、荒坡平整,大规模发展茶园。年以后,茶园面积稳定到多亩。尽管发展早,可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茶叶产业仍然面临不少发展瓶颈。茶园老化、品种跟不上发展,就是最关键的问题。“以前,村里都是群体种,品种很杂,产量不高,卖不到太好的价钱。”任华章说。深山薄田,是当时的真实写照。随着脱贫攻坚的开始,李子坝真正迎来了茶叶产业的快速发展期。趁着政策的东风,村里引导群众更新优质品种茶树,还专门在村里成立起茶厂,带动大家加工销售茶叶。村里积极引进龙井43、中茶等品种,集中改良了亩茶园。“三年小产,五年大产。如今改良的茶园已经初步投产,比起以前的杂茶,这些优质品种茶叶的价格翻了一番。”任华章介绍说。不仅如此,村里积极引进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五六年时间,村里引进发展起3家茶叶企业和7家合作社。玉皇茶业公司是李子坝村最大的茶叶企业。从3月底开始至清明前后,是茶厂最需要工人的时候,多亩的有机示范茶园需要采茶工人四五十人。“我们的茶叶很受市场欢迎,在自产的同时还大量收购村民的鲜茶进行加工销售,每年的加工量在吨左右,年销售额超过万元。”玉皇茶业公司董事长侯成强介绍说。看着别人家的茶越种越好,茶厂老板按时上门收茶,胡明清也坐不住了。他主动联系村干部,参加村里组织的茶产业培训,跟着村干部一起去外面长见识。“产业发展,首先得因地制宜。”任华章说,如今多户人的李子坝村里,茶园面积达到多亩。茶叶品种也越来越丰富,针对市场需求,还专门种植了明前早产品种。“家家种茶叶,人人是茶农。”依托茶产业,李子坝村的群众稳步增收致富,全村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也都于年全部脱贫摘帽。大伙的腰包渐渐鼓起来,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变。看到上门收茶的客户越来越多,胡明清突然又有了新想法:他在自家院里的核桃树下摆放起桌椅,供茶商和游客歇脚休息,如果愿意付10元钱,就能喝一杯自家产的最好的茶。“茶叶是自己产的,泉水是家门口流的,都是纯天然的东西。”跟着村里种了几年茶,胡明清的脑子也越来越活,还专门结合自家特色起名叫做“泉水茶座”。脱了贫,还要继续乡村振兴。李子坝村的茶农们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