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一种禾本科植物,幼苗期具有很强的分蘖能力,小麦的分蘖数就直接决定了小麦的亩穗数,小麦的亩穗数直接决定了小麦的产量。如何才能提高小麦分蘖呢?影响小麦分蘖的因素1、品种因素:不同类型的小麦品种分蘖能力差异很大,一般冬性品种分蘖能力比半冬性品种强,半冬性品种的分蘖能力又比春性品种强。分蘖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小麦分蘖数的多少。2、温度因素:小麦幼苗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13~18℃,超过18℃或低于0℃,小麦分蘖就会停止,每长一片叶约需0℃以上积温70~80℃。要保证冬前形成壮苗(按6叶1心计算),需0℃以上积温为~℃。早播小麦,积温多,分蘖数多,而晚播小麦由于积温不足,叶数少,分蘖也少。3、播种量:小麦播种量多,播种密度过大,植株拥挤,单株所占营养面积小,发育不良,不利于分蘖,还有可能发生徒长,因此根据播期,确定合理的播种量,是增加分蘖的重要措施。4、土壤因素: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对小麦分蘖影响非常大,土壤含水量在70%~80%时,最有利于小麦分蘖。过于干旱则不能产生分蘖或出现分蘖缺位。所以一般水浇地小麦的分蘖多;土壤水分过多,超过田间持水量的80%时,由于土壤通气不良,缺少氧气,影响分蘖的正常发生和生长,也会造成黄弱苗。土壤养分充足,尤其是氮磷肥,对促进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小麦分蘖和形成壮苗。5、病害因素:小麦苗期的病害有很多,常见的有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这些病害主要危害小麦幼苗的根茎部,造成根系吸收水肥能力降低,茎秆输送水肥能力受阻,形成黄弱苗,发生严重时,还可能导致幼苗枯死。防治方法目前,是小麦幼苗生长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分蘖最多的时期,影响小麦分蘖的主要因素就是病害和播种过晚。年前也是防治小麦苗期病害最佳的时期。当温度超过10℃以上时,选择晴天上午,用40%唑醚·戊唑醇悬浮剂15~25毫升/亩+0.01%芸苔素内酯水剂10~12毫升+99%磷酸二氢钾80~克,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每7天喷一次,连喷2次。唑醚·戊唑醇主要用于防治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芸苔素内酯主要用于促进生根和提高叶片光合作用能力,磷酸二氢钾是快速补充叶面营养。用该配方喷施1~2遍,不但能防治纹枯病、全蚀病和根腐病,还能促进生根,提高叶片光合作用,使小麦幼苗更加健壮,分蘖增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农业实用技术,或有任何疑问,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