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7月21日,“亳亳生机”社会实践团队采访了亳州市涡阳县楚店镇后水坡村的张林森家庭农场负责人张子付。团队以小麦种植管理为线索,通过访谈和参观的方式来探寻张林森家庭农场的小麦高产之道。
目前,张林森家庭农场是安徽省小麦单产 纪录的诞生地,是国家粮食科技示范工程小麦高产示范点。据张子付介绍,农场现流转土地亩,他作为负责人,和儿子张林森共同管理,同时受安徽省农科院专家指导。
在他们父子和农科院专家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小麦单产屡创新高:年小麦单产达.6公斤,特别是-年度,小麦在遭遇播期干旱、暖冬、倒春寒及小麦生育后期干旱等不利条件下, 单产仍达.7公斤。
张子付介绍种植管理经验
变废为宝,资源高利用
“每年秸秆还田,但我们不像其他人粉碎后一层层铺在地上,而是在秸秆上撒尿素、浇水,堆积成垅,经过一段时间的腐解后,再施入土壤中,现在农场有一套秸秆炭化设备来完成这个工作。另外,每年还会投入鸡粪、猪粪等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投入。”张子付向我们介绍,并带我们前往秸秆炭化处理车间。
成捆的小麦秸秆堆放在原料区,机器流水线排布,已经处理好的小麦秸秆成黑色细末状。另外通过加入微生物发酵处理后的小麦秸秆可以直接用作有机肥在田间施用,通过固体好氧发酵技术,实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把农业废弃物变成富含有机质的堆肥。
参观秸秆处理厂房
秸秆制碳机控制端
产出的炭基有机肥
繁育良种,播种高效率
小麦的选种和播种是关键。据张子付介绍,农场小麦的选种既有自己培育的种子,又有省农科院研发的实验种,都具有高产的潜力。
播种时按宽窄幅播种(22/24/27cm),根据品种不同选择不同的播种宽度,一般以一行宽一行窄间隔播种,既增加密度,也留有足够的透光、透气性。“控制小麦播量也很关键。”张子付对我们说,“当地农户平均播量在15公斤以上。但我将每亩播量控制在12公斤左右,这样既减少了种子投入,也保证了小麦生长期形成适宜的基本苗。”
精细管控,管理高水平
精细肥水管理、土壤深耕埋茬、机械化绿色防控也是该农场小麦丰产的“法宝”。
据张子付介绍,肥料的施用一定要精细,严格按照省专家给出的施用量配合机器匀施。农场采用省农科院作物所研制的小麦专用新型保持性复合肥,小麦越冬时期如果天旱,会适当喷施叶面肥,并浇灌一次越冬水,增加小麦的耐冻性。并在小麦拔节、灌浆期结合浇水分别追施尿素,灌浆期结合“一喷三防”增施叶面肥。
播种前土壤深耕埋茬,打破耕层板结,改善耕层结构,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并采用复式一体机同时进行旋耕、施肥、播种、镇压等作业,既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作业成本,又避免多次机械作业、反复碾压引起的土壤板结。
使用植保无人机高效“一喷多防”,通过手机端的APP可以为无人机规划路线,喷施效果更均匀,使用量减少,用药效果有保证 科学安全用药,促增产保稳产。
植保无人机
参观农田基础设施
张林森家庭农场作为安徽省小麦高产示范点,依托安徽省农科院的前沿技术指导,率先实现了新品种和技术的试验和推广,为农场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此次探访,团队成员了解到了支撑小麦高产的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也深入研读了相关*策,为前几日调研发现的部分问题提供了解决思路,并且透过张林森家庭农场,团队成员对未来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更加充满信心,未来农业农村大有可为。
图文
“亳亳生机”暑期农业调研队
编辑
王梦琪
审核
缪丛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