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夏粮主要作物,同时也是耗水较高的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培育出一批节水小麦新品种,不断创新小麦节水抗旱种植模式,品种、技术齐上阵,实现了节水、增产两不误,取得了节本增效的良好效果。
今日工作参考栏目为您带来各地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小麦节水抗旱种植模式的经验。
节水“本领”看品种
高产稳产是基础
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河北省小麦年灌溉用水70亿方,占到了河北省农业年用水量的一半。作为河北省农业灌溉用水最多的作物,小麦成了当之无愧的节水“担当”。
为此,河北省及时启动实施“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组织专家筛选出“石麦22”“邯”“衡观35”等一批抗旱节水小麦品种并向项目区推介,由农民自主选择。
据介绍,今年,节水小麦品种推广在河北省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10年前河北种小麦一季灌6-7次水,通过节水品种和节水技术的逐步推广,现在只需浇2-3水。
节水小麦选育的基础还是稳产。据统计,目前河北省小麦总产量达到万吨以上,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1.2%,单产连续五年跨上公斤台阶,居全国第二位。
因地制宜重实效
“打包”推广提效益
良种还需良法配。要让品种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科学高效的种植技术、低成本且适用范围广的节水设备缺一不可。
陕西旱地小麦常年面积约万亩,占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的40%,但由于气候干旱少雨常年亩产平均只有-公斤。在陕西,旱地小麦生产技术应用实行“打包”推广,成效显著。
陕西省创新了旱地小麦节水补灌增效新技术,筛选出了机动性强、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的移动式小麦喷灌、滴灌节水设备,实现了旱地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定量补灌,为全省旱地小麦生产灾年稳产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为了将技术推广到田间地头,陕西采用“打包”的方式,针对不同区域技术差异、推广成本、农民生产生活习惯等因素,将抗旱品种、种植技术、节水设备搭配成套,集成了三种新的应用方式和技术模式。
一是以节水补灌为重点,集“良种选用、宽幅播种、机械镇压、氮肥后移等”于一体的节水丰产综合技术,推荐以中麦、西农、中麦等为主的优质丰产品种;二是以镇压提墒为重点,集“良种选用、机械镇压、免耕覆盖、生物抗旱等”于一体的抗旱丰产综合技术,推荐以西农、铜麦6号等为主的抗旱节水品种;三是以蓄水保墒为重点,集“深耕深松、宽幅条播、秸秆还田、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于一体的抗旱稳产综合技术,推荐以晋麦47、长旱58为主的传统优质抗旱品种。
通过应用方式的集成推广,因地制宜,对症下药,技术实用性和接受度明显提升。年至年,陕西省旱地小麦较同期同等地力田块增产60.00公斤,共增产粮食近两亿公斤,增产率达23.10%,总经济效益达约两亿元。
创新推广“接地气”
打通“最后一公里”
要把好技术应用到田间地头,就要有规模化示范基地和“接地气”的推广模式。
河北省在8个小麦主产市和67个产麦大县,研究集成并示范应用了以“节水品种、足墒播种、播后镇压、精准播量、减次灌溉”为主要内容的小麦节水稳产技术体系,创建了以“行*+科研+推广+企业+农户”五位一体的推广模式。
陕西省建立固定技术集成基地20个,集成示范项目累计推广面积.58万亩,核心技术推广度达97.33%。
陕西省在构建“核心技术基地——万亩示范方——推广展示田”三级试验示范推广机制基础上,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集成、专家领*、项目带动等推广新模式,加速了龙头企业、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的三产融合,拓宽了技术服务领域,提高了技术到位率,加速了成果的转化和大面积应用。
来源:农民日报
监制:李飞;编辑:裴逊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