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收割大麦了,我们这地方大麦种的少,偶尔在村子路边遇到这样铺在路上晾晒,等着车轮辗压脱粒的窘况了。再过几天就开始收割小麦,那时候下村子恐怕还要寸步难行。现在大片的土地都是收割机在操作,路上只有晾晒的麦粒而很少麦秸,麦粒很滑,就算步行在上面都需要小心一点。(图片来自东方IC)
现在土地很少,家家都没有专用的打谷场,而村头巷尾的水泥马路干净干燥自然成了就 的打谷场。站在路边放眼望去,数公里长的公路上成了“打谷场”,车辆经过都放缓了速度。(图片来自东方IC)
秋收的季节,大马路也被收粮,晒粮变得忙碌起来,宽阔的市郊公路继续着“*金大道”美景。与此同时,也有来往的车主郁闷称,原本宽敞公路眼下只留狭窄的路面供车辆通行,近来开车从这里经过,颇有些无从下脚的感觉,虽有不便,但总也不忍打扰村民们收获的喜悦。(图片来自东方IC)
村外的水泥路不是主要的交通要道,自然成了名符其实的“打谷场”,村民们在这里晾晒刚脱粒的水稻。实际上,由于收割机的普及,脱了粒的粮食只需要晾晒两三天就干透了,大大缩短了这种不方便的行为,因此这时候大家出行遇到公路打谷场就小心点行驶好了。(图片来自东方IC)
公路两边的村民将刚刚从田里收获玉米直接拉到公路上进行拨皮、脱粒、晾晒,然后销售。原本宽敞公路眼下只留狭窄的路面供车辆通行,近来开车从这里经过,颇有些无从下脚的感觉,虽有不便,但总也不忍打扰村民们收获的喜悦。(图片来自东方IC)
这种扬场的场面已经很少见到了,有些需要扬洒的少量麦粒,大家也都尽量在没有行人的时候操作。在我们沿海小镇,能见到这样的场景也算是很稀罕啦。(图片来自东方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