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育性基因Ms1的克隆文章深度解读一

小麦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到年,由于人口、环境、耕地面积的变化,世界粮食产量需提高60%才能满足需求,而杂交育种是提高产量的一个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对于特定作物而言,开发出稳定且具有价格优势的杂交系统进行杂交制种,是推广杂交育种的关键所在。小麦作为一种拥有复杂基因组的自交作物,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大规模杂交育种技术,近来玉米中的一种杂交技术(SPT)克服了大规模制种的多种限制,可以为小麦所借鉴,在小麦中开发类似的平台,需要一个非条件性的核隐形单拷贝雄性不育基因,目前,在小麦中只发现了2个符合上述要求的基因位点,分别是位于4BS和3AL的ms1和ms5,ms1(ms1a)是在上世纪50年代在澳大利亚发现,随后通过X射线辐射,鉴定出2个等位突变,分别命名为ms1b和ms1c,而后又通过EMS诱变在其他材料中鉴定出三个等位突变分别为ms1d,ms1e和ms1f,另有一个突变位于3A,命名为ms5。近日,来自澳大利亚的科学团队克隆了小麦育性基因TaMs1,该基因编码一个糖基磷脂酰肌醇(GPI)锚定的脂转运蛋白(LTPG),并对该基因对育性的作用方式进行了追溯。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zz/7543.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