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好小麦,对于种植户来说,是一年内种地的大事,从良种、肥料选购到整地施肥需忙上一段时间。因为种好小麦,对于以种地为主的农民来说,意味着有一半经济收入到手,所以对小麦种植显得十分重要。在种植过程中如何提高小麦产量,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是种植户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下面我们换个角度,从小麦分蘖成穗方面去探讨其中奥秘。
亩产量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千粒重三个因子构成。但这三个因子都与小麦分蘖有密切关系。那么小麦分蘖的生长一般规律有哪些,群体的消长与产量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日平均温度为16~18°C播种的冬小麦,一般七天前后出苗,出苗后半个月左右开始分蘖。在以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分蘖迅速增加,形成冬前的分蘖高峰。当温度低于2~4度时,便停止分蘖,进入越冬期。小麦在冬前群体分蘖的多少,是生产上必须重视的问题。若分蘖数过少,往往因最后的苗穗数不足,产量不高。若分蘖过多,麦苗容易徒长,导致年后脱肥,生长势减弱。所谓小麦形成“麦无二旺”就是这个道理。据调查可知,肥水条件好、播期适宜的高产田,一般冬前茎数约占年后最高茎数的80%左右,就能为小麦生育的中、后期创造合理的群体结构莫定较好的基础。
小麦在年后返青开始,又继续形成新的分蘖,通常在返青后到起身前,分蘖的日增长量最大,在起身至起身后的七、八天的范围内,即在幼穗分化小穗原基至小花原基时停止分蘖。小麦在春季分蘖停止时期的早晚,受播期早晚、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等条件的影响很大。早播的,分蘖停止的时间也早,晚播的,分蘖停止的时间推迟。追肥早晚对分蘖消长也有明显的影响,冬前或返青期追肥,春季分蘖增得多,停止分蘖的时期推迟。起身或拔节期追肥,对增加春季分蘖数已不起作用,但可使分的死亡速度减慢,对提高成穗率有较好的作用。特别是起身期追肥浇水效果更为明显
小麦在春季停止分蘖以后,所有分蘖便开始向成穗与死亡两极分化,一部分低位的大分蘖一般能发育成穗,叫作有效分蘖。一部分高位的小分蘖便逐渐死亡,叫作无效分蘖。另一部分中位的分蘖能否成穗,取决于本身的发育速度,而发育速度又与起身期以后植株的有机和无机营养水平有关,营养水平好则成为有效分蘖,反之,则成为无效分蘖。
一直到开花期,苗穗数才基本定局。一株小麦分蘖死亡的顺序是由外向內,由上至下,即高位蘖先死,一个分蘖最先死亡的是幼穗,其次是心叶,成为“喇叭口”状的分蘖,然后下部叶片枯黄,最后整个分蘖死亡。因此,在麦田里当发现“喇叭口”状的分蘖时,即标志着分蘖已停止,不再形成新的分蘖。
根据观察,高产麦田对群体分蘖消长动态的要求大致是:冬前分蘖数要达到足够,即不过多也不过少,使之略高于最后所要求的亩穗数较为适宜,至于高多少为好,应根据不同品种、不同地力而确定。年后分蘖数不太多,分蘖终止不过晚,但最后的成穗率高,即通过提高成穗率、尽量减少无效分蘖的途径来达到一定的由穗数。这样做,麦田的底脚此较干净利落,通风透光良好,秆壮穗大,抗倒伏,容易获取高产。
在小麦生产上,成穗率变动很大,一般为最高茎数的25-40%左右(包括主茎在内),高的达到50-60%以上。在亩穗数相近的情况下,成穗率越高,田间通风透光条件越好,越有利于达到穗大粒多,获取高产。分蘖能否成穗由很多因素决定,情况比较复杂。从分蘖级位看,冬前早出的一级分蘖成穗率最高,二级分蘖次之,年后长出的高位小分蘖,成穗很少,冬小麦只有在晚播情况下,年后分蘖才有少部分能成穗,从叶片功能来看,拔节期分蘖的叶片数为六片以上才能成穗,分蘖叶片总数不足四片,绝大多数不能成穗。从外形看,起身期后分蘖呈“喇叭口”状的不能成穗。
综上所述,分蘖能否成穗,主要看分蘖与主茎的器官形成时期的差异如何。早生的营养条件好的分蘖,与主茎的差异小,成穗率高。故采用良好的栽培措施,争取分蘖早生快发,分蘖整齐,并创造良好的营养条件,提高成穗率而达到足够的穗数,是高产栽培中控制或促进分蘖的可取途径。
搞高成穗率基本措施要点是:一是选择对路良种,早播麦应选半冬性,抗逆性强的大穗矮杆品种,这提高分蘖成穗的基础。
二、土壤疏松肥沃,有良好生长基础,每亩底肥应施有机肥5方,或商品有机肥斤,化肥用复合肥斤左右,肥料结合机耕深施,施于15~30厘米以内的土壤中,耕透耙透,土碎地平上松下实。
三是适时播种,使小麦年前有足够的生长天数,使分茎蘖在年前达到计划要求,一般每亩在万苗左右。最佳播期在10月10~20日,最晚播不能晚于在10月底。
四是足墒下种,一播全苗,确保土壤有足够水分,播种时田间持水量应在75%左右,达不到者进行造墒播种,力争一播全苗。
一播全苗除有足够水分外,还应注意种子进行包衣、播种深度控制适宜范围内。达到不浅、不深。
五是早春进行中耕促穗多成穗,中耕开始于化冻,使用耘耕机,进行划锄,提高地温,促小分蘖多成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