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首先得稳住粮食这一基本盘。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对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地跟踪调查发现,这类代表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的新主体在面对市场时往往有更多选择。近年来,出于获得更高经济效益等考虑,新主体种粮面积有所下降。这种现象是否会影响到我国粮食安全?应当如何调动各类主体粮食生产积极性?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组织专家研讨,共同回答新形势下“谁来种田、如何种田”的问题。
本期嘉宾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院长李成贵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孔祥智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程郁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
主持人
经济日报社编委、中国经济趋势研究院院长孙世芳
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主持人: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历来都很受重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特别强调了要保障粮食安全。从各位专家的调查研究中看,目前我国粮食安全现状如何?
孔祥智:我国的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首先,粮食安全问题与我国的耕地资源禀赋息息相关。我国拥有永久基本农田15.46亿亩,总体耕地面积为22.23亿亩,土地资源的有限性是国家重视粮食生产的重要原因。其次,目前各地区粮食生产情况也不平衡。年粮食生产大于需求的省份有11个,13个位于粮食主产区的省份中有5个省份不但调不出粮食,还要从其他省份调入。从年至年的情况看,总体粮食生产量上升,但分省份看,有9个省份粮食生产量下降。其中位于产销平衡区的省份有3个省份粮食产量下降,而位于主销区的省份粮食产量都是下降的。最后,国际产销大环境也加剧了消费者对于粮食安全的担忧。
李成贵:虽然目前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但从总体来看,应对粮食安全持乐观判断。首先,粮食消费的增长不及生产的增长。从人口数据看,虽然我国人口总量很大,但是人口增长率已经出现了变化。同时,由于农产品消费收入弹性和价格弹性非常低,所以即使消费者的收入大幅增加也并不会大幅增加粮食需求,即粮食消费总量会受到限制。其次,科技在促进生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农业发展史看,春秋战国到清代多年间粮食的亩均产量只提高了约30%,但是近代杂交技术的出现大幅增加了粮食作物的亩均产量。
陈洁:今年一季度,我国粮食进口同比增加60%多,其中玉米进口增幅超过4倍,小麦进口增幅超过1倍,说明粮食供应处于偏紧状态,这与我们一直持有的判断一致:即我国粮食供求将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
首先,从需求角度看,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后工业化时期,国民的食物消费结构和营养结构正在转型升级。食物消费结构中,我国居民对肉蛋奶、水产品和瓜果蔬菜的人均消费在增长,而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则在降低。但在饲料供求方面,我国饲料粮对养殖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我国大豆的大量进口主要是养殖业需求增长较快导致,年我国大豆进口已经突破1亿吨关口,达到1.4亿吨。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和国民消费转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的粮食适度进口政策始终都是我国粮食安全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有稳定的认知,即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长期存在。
其次,粮食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需要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