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非常普通的主粮型农作物,也是南北各地种植比较普遍的一种越冬型农作物;虽然当下小麦正处于越冬期,所有的小麦也早早的进入冬眠状态;但对于一部分麦农来说,尽管处于冬闲阶段,对小麦在越冬期的冬季管理工作仍不能放松;因为民间曾有谚语提醒说:“小麦冬管,麦收成山;麦无冬管,来年减产”;从谚语给出的信息可以明确看出,小麦在越冬期进行恰当冬管,是可以达成促质增产的作用与效果的;那么,小麦冬管,管的是什么?怎样为越冬小麦实施恰当的冬管呢?
根据小麦传统冬管积累的经验来看,小麦冬管的主要内容是在恰当的时机增施冬肥;冬肥也叫腊肥,顾名思义,是指在寒冬腊月里为小麦、或其它越冬作物增施的一种、能够达成冬肥春用的追肥;或者在小寒大寒期间为小麦追施的一种能够促进小麦返青并促进多分蕖转壮的追肥;也有的地方为图省事,特别选择在下大雪时,冒雪为小麦实施的一种施肥活动,故这种施肥方式被农民形象的称为“雪窝肥”。
给麦子冬施“雪窝肥”的形式自古就有,在传统农耕年代,我们的先辈农民就知道在寒冬寒月使用农家肥,盖在麦垄之间,一来给小麦抵御风霜雪寒,二来固本扶苗多发分蕖促苗转壮,三来达成冬肥春用的目的;因此这种方法也被先辈农民叫作盖苗肥、或护苗肥;直到工业化肥普及以后,农民给小麦追施冬肥多采用化肥,但采用农家肥给小麦追施冬肥的做法也始终没有中断过;那么,给小麦冬施雪窝肥究竟能给小麦带来哪些实质性的帮助与好处呢?如何给小麦冬施雪窝肥呢?下面,我根据多年撒施雪窝肥积累的经验,来给大家聊一聊小麦冬施雪窝肥的一些事儿。
小麦施雪窝肥有哪些好处?
虽然小麦是一种非常耐寒的植物,它能在零下10度环境中生存;但小麦不耐极端低温,比如小麦长时间处于零下12度以下的低温环境中,其茎叶就容易受到冻害,叶片及幼嫩生长点会被冻蔫继而泛黄枯萎;在极端低温气候现象频发的地区,非常有必要通过增施腊肥的形式,帮助小麦抵御风雪霜寒,帮助小麦安全跨越冬季。
因为在为小麦增施的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源的腊肥,其农家肥本身就有增强地温防寒御寒的作用与功效;当小麦垄间增施适度厚度的农家肥之后,农家肥可将土壤地温提升1至2度左右;别小看提升的1至2度地温,它在极寒条件下,可避免小麦根系被极寒低温冻伤,也可保护小麦的叶片不被极端低温冻蔫,可帮助小麦安全跨越冬季。
再者,小麦的抗寒耐寒能力,除了与株型大小有关之外,还与其抗性能力有很大关系;而小麦抗性能力的强弱,与植株内蓄储的营养物质多寡有关;比如植株在冬前蓄储的营养物质丰富,其越冬御寒能力就越强;反之,其植株蓄储的营养物质偏少,其抵御风雪霜寒的能力就低下,其抗性能力就显得明显不足;而小麦在越冬期间蓄储的营养物质多寡,除了与冬前吸收的养分多少有关之外,还与越冬期间的土壤中持有的营养水平有很大关系。
比如小麦在播前前未曾足施底肥,土壤营养贫瘠,小麦在越强期间的耐寒能力就大打折扣;虽然小麦在越冬期间处于休眠状态,但其根系仍可在土壤中开展微弱的呼吸和吸收水肥活动;如果土壤基础肥力充足,小麦根系仍可在越冬期间,借助土壤持有的丰富养分,开展微弱的吸收活动,储备养分,为提升越冬御寒能力和冬后返青打好营养基础;也能为巩固年前有效分蕖,促进返青再生二次分蕖,提高分蕖成穗率,达成壮杆成穗作出贡献。
对于越冬期间土壤营养持有水平不高、植株长势瘦弱、年前分蕖数量偏少的小麦来说;冬施腊肥是可以达成促根发育、控上促下、培育潜伏分蕖、年后早返青的管理目标的;而且,小麦冬施腊肥还有培肥地力、改善小麦根际土壤环境、丰富土壤有机质、达成冬肥春用的作用与效果。
因为为小麦施入的冬肥,多以农家肥为主要肥源;而农家肥在大半个冬天的微生物分解过程中,可将丰富的有机质蓄储在土壤中;等到春暖花开温度上升时,这些冬肥分解出来的有机质正好可被小麦返青所充分利用到;而且,这些冬肥释放出来的营养物质,还可为小麦多生分蕖、促进分蕖繁育、促进小麦拔节、促成壮杆成穗提供坚实的营养后劲;由此可见,小麦冬施腊肥,对保障小麦安全跨越冬季,对壮根固棵、多生分蕖、春时返青、促质增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哪些麦田适合施雪窝肥?
虽然小麦冬施雪窝肥具有积极的丰产意义,但并不是所有的麦田都需要增施雪窝肥的;比如冬前长势良好、冬前分蕖丰富、甚至冬前存在旺长行为的小麦,就不必要增施雪窝肥;比如小麦在播种前,曾经足施过底肥,土壤基础肥力雄厚,根际营养水平较高的田块,也没有必要冬施雪窝肥;可以等到年后,小麦临近返青时,再按需增施一次返青肥。
不过对于播前未经施入底肥、或土壤比较贫瘠、或者苗情的确存在苗弱、苗稀、苗黄、苗瘦、分蕖少、播种晚的田块,非常有必要增施雪窝肥,帮助小麦提升御寒能力,帮助小麦安全跨越冬季,并以此提升小麦的分蕖数量和质量,为小麦年后早返青、多发二次分蕖创造条件。
立春前后还能为小麦施雪窝肥吗?
近一段时间,在部分小麦主产区,有一次较大范围的降雪过程;但这次降雪过程,正处在立春前后;有部分麦农心生疑问,问立春前后还能为小麦施雪窝肥吗?其实,这个问题民间谚语早就给出过答案;谚语是这样说的:“冬施金、春施银,春肥冬施银变金”。
从谚语给出的信息可以看出,立春前后给小麦增施雪窝肥是没有问题的;因为立春之后至小麦返青还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肥料施入土壤后,它也需要一个肥能释放分解与转化的过程;当立春前后增施的这次雪窝肥转化出大量肥能时,正好可以赶上小麦返青期,正好可被小麦返青及时利用到;所以,只要立春前后有降雪,还可放心为小麦增施雪窝肥。
小麦施雪窝肥用哪些肥料?
在传统农耕年代,在工业化肥没有出现之前,先辈农民主要采用充分发酵腐熟的农家肥,在降雪之前为小麦增施雪窝肥;但是在工业化肥普及之后,农民为小麦增施雪窝肥的用肥形成,已经从农家肥转向了化肥;因为使用化肥给小麦增施雪窝肥,具有省事省力省时的优势;而且化肥的肥能更加集中、肥效更加明显。
不过,化肥有很多种,并不是所有的化肥都适合给小麦作雪窝肥的;我们在为小麦增施雪窝肥的过程中,经常能见到部分麦农使用尿素、复合肥这两种形式的肥源,作为小麦的雪窝肥;但事实上,尿素这种肥料并不适合作为小麦的雪窝肥使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肥源浪费,会对冬肥春用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故此,有人说用尿素给小麦撒施雪窝肥,等于在撒钱。
因为尿素这种肥料,是不能被小麦根系直接吸收和利用的;它需要在土壤中,与水分和土壤微生物发生物化分解过程,在脲酶的作用下将尿素大分子形态的氮素转化成碳酸铵,然后碳酸铵再转化成碳酸氢铵和氢氧化铵,只有无机的氨根离子才能被小麦根系直接吸收和利用;而且,尿素的分解与转化,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比如当温度处于20度时,尿素遇水融化后,它的分解与转化过程需要7天左右才能初显肥效。
如果在雪中撒施尿素,大部分的尿素并不能与土壤接触,也就意味着尿素的分解与转化,是缺乏脲酶这个必要的条件的;而且降雪意味着温度过低,过低的温度会致使积雪不能融化,也就是说,尿素在缺乏水的情况下也不能快速溶解;在有些较寒的地区,积雪会在麦田里长达十天半月不能融化,尿素的肥能被冰雪固定,不能为小麦立即提供营养;而等到积雪融化后,大部分的养分会随着光照蒸发白白流失,能给小麦提供的养分已经有限了;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尿素肥源的利用率。
由此可见,随雪给小麦撒施尿素是一种不科学的生产行为;如果想给小麦冬施尿素,建议等到田间积雪融化后,田间能开展作业时,采用沟施或穴施的形式开展追肥管理,尿素的利用率会得以极大保障;如果想随雪给小麦撒施雪窝肥,建议使用复合肥更加合理;不过,用复合肥给小麦撒施雪窝肥,也要因地制宜因时适宜的开展;比如长势正常的小麦,可以使用高钾中氮低磷型复合肥作为雪窝肥;而长势偏弱苗弱播晚以及底肥不足的小麦,采用高氮中钾低磷型复合肥更容易改善小麦长势。
小麦雪窝肥施多少?
给小麦撒施雪窝肥的多少,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地麦农还是需要根据土壤基础肥力,麦苗实际长势,酌情确立小麦撒施雪窝肥的数量;比如播前曾经施入过底肥,麦苗长势正常的田块,每亩可撒施10公斤至15公斤的高钾中氮低磷型复合肥;如果小麦播前未曾足施底肥,比如每亩底肥施入的复合肥低于50公斤,在增施冬肥时,每亩可随雪撒施20公斤至25公斤的高氮中钾低磷型复合肥;对于播种晚、存在苗黄、苗弱、苗稀、苗瘦、分蕖少的田块,每亩可随雪撒施25公斤至30公斤的高氮中钾低磷型复合肥。
概述
小麦是大家熟知的一种主粮型农作物,也是种植比较普遍的一种越冬型农作物;虽然小麦在越冬期间基本停止生长,但为之开展相关的冬管工作对其促质增产具有积极的丰产意义;比如冬施雪窝肥,就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小麦冬管农事;小麦择机增施雪窝肥,可以起到提升小麦御寒能力、固本扶苗、多生分蕖、培肥地力、冬肥春用、促进返青的作用与效果;民间也有“冬施金、春施银、春肥冬施银变金”的农谚说法;立春前后,仍可择机为小麦撒施雪窝肥;小麦的雪窝肥,不建议撒施尿素;建议根据基础肥力和实际苗情随雪撒施适量的复合肥,更利于改善小麦长势、达成冬肥春用、促苗返青转壮的施肥目标。
#祥龙贺新春发文赢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