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开启高产新路径

地膜小麦具有诸多显著优势。首先,它能显著提高产量,如民和县膜侧小麦平均亩产达公斤,增产公斤。其次,可增加农民收入,每亩增收元。再者,具有节水保墒的作用,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含水量。同时,地膜小麦还能提高地温,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使小麦反青期提前,延长穗分化时间和灌浆时间,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对农民来说,地膜小麦是实现增产增效、提升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

一、关键栽培步骤(一)选种与整地

选用早熟、耐旱、抗旱性能强的优良品种,如、等。这些品种经过实践验证,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例如,品种在一些地区种植,其耐旱能力可使在干旱条件下产量减少幅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品种则以其强大的抗旱性能,在缺水的环境中依然能保持较好的生长态势。

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力中等的田块,施足底肥,精细整地。选择这样的田块有利于小麦根系的生长和发育。一般来说,每亩应施农家肥公斤左右,同时配合适量的化肥,以提高土壤肥力。在整地过程中,要做到土壤细碎、地面平整,为小麦的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条件。

(二)播种与覆膜

掌握不同种植模式的播种时间和播量,如膜侧条播、膜上穴播等。膜侧条播应比当地露地小麦的适宜播期推迟5天左右,播量一般约为露地小麦的/5,每亩5-7公斤。膜上穴播应比当地露地小麦适宜播期推迟7-10天,每亩万穴,每穴7-9粒,一般亩播量6-8公斤。

播前遇雨趁墒盖膜,注意地膜规格和压土防风措施。采用40厘米宽,厚度0.-0.毫米的地膜,亩用量公斤左右。起垄与盖膜要结合进行,膜两边要压实,同时垄上要压土带防止大风揭膜。

(三)田间管理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缺,破除板结,加强护膜。出苗后要及早查苗,断垄20厘米以上,空穴5%以上时,及时用催芽种子进行补种。小麦播后遇雨,适墒及时用钉耙破除膜侧板结,确保小麦正常出苗。播种出苗以后,及时对破损地膜压土封口,严防人畜践踏。

对苗孔错位压苗及时掏苗,冬前培育壮苗,防止冬旺。对穴播因操作不当或大风鼓膜造成苗孔错位、压苗,要在小麦苗高5厘米(叶期)后及时人工掏苗,用手或小铁丝钩轻轻将苗掏出膜孔外,并在膜孔处压少量土封好膜孔,防风揭膜造成二次掏苗。冬前群体应达到6-7万株/亩,单株分蘖8-10个,严防冬旺。发现冬旺要及时深锄断根或化控。

春季早管,进行化控和叶面喷肥,适时浇水并防治病虫害。地膜小麦返青比大田早7-10天,所以在膜侧麦行间顶凌耙耱,中耕保墒都要提前进行,以保返浆水。在多雨年份应注意防止倒伏,拔节初期可用50%矮壮素对水50公斤或20%壮丰安25-0毫升对水20-0公斤叶面喷洒。在拔节、孕穗、灌浆期,可叶面喷施0.%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水溶液。水地小麦一般在4叶一心(分蘖期)灌头水,二次水在孕穗或开花期灌。同时要注意防治病虫害,危害地膜小麦的病虫主要有金针虫、蝼蛄、蛴螬、蚜虫、红蜘蛛、吸浆虫,白粉病、锈病、黄矮病等。

(四)废膜回收强调地膜回收的重要性,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废旧地膜如果不及时回收,会对土壤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残留地膜可阻碍土壤水分疏导,导致耕地减产。据统计,一亩耕种10周年左右的土地,地膜残留量约0.01kg/m2,会使土壤的透气性、透水性变差,影响作物生长。另一方面,废旧地膜还会影响生态环境,是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农民在收获小麦后应及时回收废旧地膜,统一回收处理,为保护耕地土壤结构、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二、地膜小麦栽培技术的前景与挑战(一)发展前景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作为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农业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首先,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日益严重,地膜小麦的节水保墒优势将更加凸显。据相关数据显示,地膜小麦可节水0%至50%,这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地膜小麦能够显著提高产量,一般增产0%至50%,这对于满足不断增长的粮食需求至关重要。此外,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将不断完善和推广,有望在更多地区得到应用。

(二)面临挑战

1、成本增加

地膜小麦栽培技术虽然具有诸多优势,但也面临着成本增加的挑战。一方面,地膜的购买和铺设需要一定的费用,每亩地的成本大约在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另一方面,覆盖地膜需要人工操作,对于种植大户来说,雇佣人工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例如,覆盖一亩地的地膜可能需要两个人工,每人每天元,这就增加了种植成本。

2、操作麻烦

地膜小麦的栽培过程相对复杂,操作起来比较麻烦。首先,在播种和覆膜过程中,需要掌握好时间和方法,否则容易影响出苗率和生长质量。其次,年后温度回升后,需要人工破膜,这增加了管理难度。此外,对于一些小农户来说,可能缺乏相应的技术和设备,难以掌握地膜小麦栽培技术。

综上所述,地膜小麦栽培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成本增加、操作麻烦等挑战。为了充分发挥地膜小麦栽培技术的优势,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降低成本,提高操作的便利性,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zp/739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