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曹晶瑞)“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少人对于粮食果蔬的农时认知大概仅仅停留在此,可在农民伯伯、农业专家心里,却有一本清晰的台账,记录着不同蔬果、粮食的农时。每天出现在我们餐桌上的粮食果蔬到底是如何长成的?它们又经历了怎样的成长故事?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业界专家,为您解读粮食届、水果届的代表“小麦和苹果”。京西*安坨村的苹果熟了。资料图新京报记者王巍摄粮食农时小麦有春冬之分小麦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小麦因为种植和收获时间不同可分为春小麦和冬小麦。春小麦是指当年春季播种,于夏季至秋季八、九月份收获的小麦;冬小麦则是指在当年秋季播种,翌年初夏五、六月份收获的小麦。我国小麦种植区域主要包括4个主区和10个亚区,4个主区是指北部冬麦区、南方冬麦区、春麦区和冬春兼播麦区,10个亚区是指北部冬麦区、*淮冬麦区、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西南冬麦区、华南冬麦区、东北春麦区、北部春麦区、西北春麦区、新疆冬春麦区和青藏冬春麦区。河南农业大学副研究员王永华博士介绍,由于改革开放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出现,小麦耕种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归结起来,可谓是从“联产承包前的集体人力或机械精耕细作到一家一户式的畜力耕作和粗放机械耕作,再到新型经营主体机械化、规模化耕作和小农户分散传统耕种经营并存”的变化过程。麦收时节,麦客们正在田间忙碌。资料图新京报记者王巍摄王永华介绍,年到年,由于旋耕机广泛应用于小麦生产,对于农民来说,解放了双手,增加了效率,但实际却影响了小麦的耕种质量。“按照国家规范化要求旋耕机作业深度应达到15至20公分为宜,但农户实际操作过程中,平均旋耕深度较浅,一般都不及15公分,甚至出现作业深度只有七、八公分的情况,造成耕作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增厚,不利于小麦根系下扎,且旋耕后多数农户又不结合耙耱和镇压等农艺措施,致使旋耕地块土壤悬松不实,极易造成播种过深,出苗质量较差,深播弱苗,壮苗难以形成,进而引致抗病抗逆性变差、田间管理难度增大等一系列生长发育和生产管理问题。”王永华博士称,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农民已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一些小农户也开始采用机械深耕,而一些种植大户或企业则引进了更为先进的深耕机械设备,不仅提高了作业效率,也保证了小麦耕种质量。“随着国家深耕补贴*策的出台及大型农机具装备的研发上市,我国小麦播种质量势必得到明显提升。”我国小麦种植目前面临哪些瓶颈?王永华认为,目前,我国优质小麦品种与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很多且相对成熟,但生产上对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率较差,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农业生产受影响的因素较多,人力、财力和市场因素均能影响。“例如,农户在接受一个新品种或一项新技术时可能会考虑成本、收入等更实际的问题,尤其小麦种植是一门有科学的技术活,如种植小麦不仅要根据品种类型选择适宜的播期与播量,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