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是世界上主要的口粮作物,数亿人口的生计依赖于种植这种作物。特别是在亚洲地区,25%的热量摄入来自大米,而在东南亚,这一比例更是高达40%。
自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大米价格相对保持稳定,这对于缓解全球粮食危机至关重要。因此,业界也将大米称为稳定全球农产品市场的“灯塔”!
然而,在供应偏紧、主产区价格上涨,以及厄尔尼诺所带来的气候风险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国际大米价格已上涨近年来高点。
截止6月30日,世界第一大大米出口国印度,5%碎米价格涨至美元/吨,这是自年5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在6月初,印度将从农民手中购买新一季普通水稻的价格提高了7%。
一直以来,印度大米价格都低于其它主要出口国,如泰国和越南等,而随着印度大米价格的上涨,亚洲和非洲的一些大米进口国不得不将进口目标转向泰国和越南,从而带动了泰国和越南大米价格同步上涨。
截止6月末,泰国5%碎米价格上涨至美元/吨,为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越南5%的碎米报价上涨至~美元/吨,为年4月初以来的最高水平,根据相关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越南大米出口同比增长了约22.2%。
大米价格上涨,主要源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全球大米供应短缺。根据FitchSolutions在4月份预测的结果,/23年度全球稻米产量预计约5.亿吨,结合供需平衡,本年度全球大米短缺量为万吨,这意味着自/04年以来最大的全球大米赤字,当时全球大米市场出现了万吨的短缺。这个数字基本和美国农业农村部预估的万吨短缺相差不大。
造成供应短缺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俄乌危机以及我国和巴基斯坦等大米生产国在去年遭遇极端天气侵扰有关。
根据农业分析公司GroIntelligence的数据,去年下半年,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的两广地区在夏季遭遇持续降雨困扰,累计降雨量是20年以来的第二高,造成稻谷减产。
同样,占全球大米贸易量7.6%的巴基斯坦,在去年因严重洪涝灾害导致年产量同比下降31%,这大大超出了市场的预期。
另外,自年2月俄乌危机发生以来,随着其他主要谷物价格的飙升,大米也成为了越来越有吸引力的替代品,由此推高了大米需求。
在口粮方面,从面粉消费向大米过渡几乎不会引起消费者的反感。同样,在饲料领域,碎米也可以替代玉米。例如,我国在年就大批量进口印度等国的碎米,作为饲料中玉米的替代品。
二是对厄尔尼诺的担忧。我们都知道,今年全球的气候模式由拉尼娜过渡至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往往会给东南亚(尤其是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以及印度次大陆带来干旱,从而导致水稻收成下降。另外,厄尔尼诺现象还增加了太平洋出现更多热带风暴和台风的可能性。
由于亚洲是大米的主要消费地区,根据印度大米出口商协会(TREA)介绍,为了避免出现-年类似的大米价格飙升经历,目前,包括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内的国家正在囤积库存,以免受到即将到来的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
在/08年度,受粮食危机影响,当时印度禁止了大米出口,导致全球市场上的大米价格最高时达到了美元/吨。正如粮农组织所说,它引发了一场伤害穷人的危机。
三是印度出口限制。印度是全球第一大大米出口国,去年9月份,为了抑制国内通胀,印度开始禁止出口碎米,并对部分大米品种出口征收20%的关税。在撰写文本时,该出口禁令依然有效,预计在短期内不太可能解除,这进一步推升了大米价格的上涨。
短期内,由于需求强劲,进口国积极采购大米,加上担心厄尔尼诺影响产量预期,预计短期内国际大米价格仍将维持高位。
对于国内市场而言,随着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本年度我国大米进口大幅度下降,1-5月我国累计进口大米万吨,和去年同期相比下降58%。而出口方面,1-5月我国累计出口大米40万吨,和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随着国际大米价格持续上涨,我国或可以此为契机适当增加大米出口。
一是缓解国内大米供应过剩压力。我国对稻谷实行最低收购价托市,这导致国内价格长期高于国际价格的同时,托市库存居高不下。目前,降低库存的办法主要靠定向稻谷拍卖。但随着国内玉米和小麦价格下跌,稻谷替代动力在不断减弱,这也导致本年度陈谷拍卖时间一推再推。通过出口,在缓解库存压力的同时,也可以适当提高国内大米价格,进而提高农民种植大米的积极性。
二是当前部分国际稻谷价格已经超过国内,通过出口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收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出口大米,可以平抑国际大米价格,为我国进口碎米等饲料用米创造市场环境。
三是虽然我国是世界第一大大米生产国,但并非大米生产强国,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融入国际市场,就很难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而国际大米价格上涨,或许可以为我国打造大米强国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