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山雨欲来风满楼。
任何事情在发生之前或多或少都会有伏笔,比如当前的粮食危机。
现在是六月初,一年一度的麦收季节即将到来。原本翘首以盼的农民现在很着急。
忙碌了半年的小麦能否等到一个好的粮价,无疑是此时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但从目前的小麦进口量来看,今年要等到好粮价可能更难了。
甚至会出现很多人的小麦因为粮价低而被扔到自己手里的情况。
小麦进口突然激增
毋庸置疑,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要实现粮食完全自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农业部这两年虽然在“粮食增产”的问题上一直在努力,但要见效还需要一段时间。
为了填补当地粮食市场的空缺,中国每年从海外收购一定数量的粮食作为补充。
但总的来说,每年粮食进口量不算太多,只占国内市场的一小部分,对整体粮价影响不大。
所以,那些靠当地种植粮食为生的农民,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今年似乎与以往任何一年都不一样,不少农民都感受到了强烈的危机感。
去年,中国共从海外进口小麦万吨。今年仅1-4月,小麦进口量就达60万吨,同比增长60.9%。
也就是说,今年4个月的小麦进口量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60%。不仅如此,仅4月份,小麦从境外进口量就达到了万吨。这比同期增长了%。
虽然近两年小麦进口量没有出现连年增长,但根据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市场分析结果,未来十年小麦进口量仍将保持小幅增长态势。
但这样的进口量在我国小麦进口史上前所未闻、前所未见,势必影响国内小麦市场。
由于连锁效应,价格极低
俗话说“物以稀为贵”。
相反,更多的数量直接对应更低的价格。
可以预见,60万吨小麦的上市,势必对当地即将成熟的小麦价格造成沉重打击。
但谁能想到,小麦价格却创历史新低。
去年和今年对于农民来说可谓是风风雨雨的两年。毕竟,这两年他们都创下了小麦价格的“新纪录”。
年,由于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环境管控升级,将导致基层小麦收购困难,供给侧出现“断电”问题。
在供应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小麦价格创近20年来最高价:平均报价在1.6元至1.66元之间,甚至出现1.7元/斤的“天价”一些地区。
因麦价“暴涨”而重燃种植希望的这群农民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受到打击。
从今年小麦收购的开盘价来看,注定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按照去年开盘价1.6元/斤,今年开盘价至少在1.4-1.5元,但湖北麦区开盘价只有1.25元/斤,还是比较低的。含水量14%的优质小麦价格。
刚从田里收割的湿小麦,每斤收购价仅为0.72元,略干的小麦每斤收购价为0.8元。
在河南等地,暴雨前收割的符合水分标准的鲜麦价格仅比粮食收购站小麦最低保护价高出分钱,即1.2元/斤。
含水量在20%至0%之间的小麦,最高收购价仅为每斤0.95元。
这种“飞下三千尺”的价差,着实压制了一大批人的种植积极性。
以含水率1%的标准小麦为例,与年每斤1.65元相比,今年收购价每斤下降了0.45元。
谁能想到,短短几个月,小麦收购价就从20年来的最高价变成了历史最低价。
“谷贱伤民”是什么原因
如果今年国内小麦收成不好,那么国外进口的大幅增加也是情有可原的。
但问题是,今年还没有类似“小麦主产区歉收”的新闻报道。
不仅没有出现小麦歉收的情况,而且全国“三夏”小麦大丰收计划进行得相当顺利。
截至6月2日15:00,全国冬小麦已收获超过万亩。四川、湖北等地小麦收割已经结束,河南、安徽等地小麦收割进度超过20%。
尽管雨季突如其来,但河南等部分地区小麦收获期缩短,小麦出现霉变。
但好在豫北等小麦主产区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加之各地及时赶收,联合收割机队奔赴全国各地助收,预计今年小麦产量与往年持平。
也就是说,大量本地小麦正按计划顺利流向市场。
这就奇怪了,如果不是因为当地小麦收成不好,那么今年小麦进口突然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或许你能想到影响小麦行情的因素,除了产量,还有价格。
“国内外小麦价差扩大是小麦进口激增的主要原因。”
广东华南粮食交易中心研究员郑文辉对今年小麦行情进行了成因分析和趋势预测。
国内外小麦价格倒挂现象一直存在,但今年价差尤为明显。
今年4月,美国软红冬小麦进口至香港的完税价格约为每吨元,较广东口岸国产小麦均价低约90元/吨。
受美国流动性收缩、黑海口岸出口协议签署等因素叠加影响,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国际小麦主要供应国迎来丰收年。
因此,去年以来,全国小麦价格一降再降。由于跌幅加大,国外小麦价格一度低于国内小麦价格,国内外小麦价格也出现了较大的价差。.
小麦进口量增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小麦进口价格回落,替代需求增加。
近期玉米市场价格整体上涨,平均每吨收购价上涨0元。同时,由于国内市场玉米库存持续消耗,玉米库存偏低。
在饲料生产等领域,使用价格相对便宜、储量丰富的小麦临时替代玉米,成为一种更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结果,在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导致上半年仅用四个月时间就进口了去年全年小麦总量的60%。
小麦市场未来走势预测
在食品生产链中,每一环节往往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小麦市场的现状可能不仅仅影响到加工业的后续发展。如果处理不当,说不定国家的粮食安全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目前,由于小麦收购价格偏低,基层农民卖粮积极性不高,小麦收割可能困难重重。
如果短时间内不能收齐新粮,那么在很多需要用到小麦的场景下,就必须用更多的旧粮作为支撑,这可能会导致国家小麦储备减少。
虽然目前小麦行情有些不尽如人意,但这不会是长期的状态。
近期,多个小麦主产区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雨。这个雨季给小麦种植组带来的,不仅是因缺收而发芽霉变的噩耗,还有因品质分化而导致的价格小幅上涨。
6月2日,全国小麦均价达到2.16元/斤,上周均价维持在2.17元左右。
不仅如此,老麦的价格也有所上涨,普遍达到每斤1.4-1.5元,比前几日的麦市平均上涨了7-8个钱,甚至十几块钱。
这样的价格虽然没有去年的高价那么高,但只要有涨幅,就是好事。
但线下多地小麦收割尚未完成,品质评价暂时难以下定论。不少采购商仍持观望态度。
此轮短期价格上涨可能不会持续太久,今年小麦市场整体还需等待一段时间。具体要看经过雨水“洗礼”的小麦品质好坏。
未来何去何从?
毋庸置疑,中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但从未成长为小麦生产强国。
小麦生产大国与强国之间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小麦总产量,而是优质小麦的生产能力。
从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情况来看,小麦产量呈现出较为稳中向好的状态,连年丰收,库存充足,但高端优质小麦供应不足。
继续进口小麦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满足国内优质小麦品种的调整需求。
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进口小麦品种在纯度和稳定性方面优于国产优质小麦。
以南方部分面粉厂为代表的食品行业对进口小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需求习惯,国内还没有可以完美替代的小麦品种。
这也意味着,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改变对进口小麦的依赖。
不仅如此,未来小麦消费量还会有逐年增加的趋势。预计年小麦总消费量将增至万吨,年后稳定在万吨左右。
在如此庞大的小麦消费总量中,有两部分占据了巨大的面积,即口粮消费和工业消费。
预计年口粮消费将缓慢增长至万吨,而工业消费将增加至万吨。
小麦需求量增加是未来的基本趋势,但也给我国本土小麦生产敲响了警钟。
光注重小麦产量的提高,或许能够快速的解决近两年间中国出现的粮食困境,但是如果不能找到能够替代进口小麦的高质量品种,那么就将面临着两种状况。
要么继续依赖进口来满足高质量小麦的市场需求,国内小麦行情波动起伏较大;要么就面临着因为原材料的改变,导致的中国面点和酿酒业等小麦加工行业的质量下降。
无论出现何种状况,对于中国小麦的来说,都是极其不利的。
如果想要真正地实现粮食的完全自给自足,那么不仅要增加“量”,更要提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