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1月23日《苏州日报》A04版
一套从丰产到增收、再到优储的“苏州把式”,彰显出守护粮食安全的“苏州担当”——
器利技长颗粒归仓
农机轰鸣,稻浪滚滚。稻花香里说丰年,鱼米之乡展笑颜。
平均亩产公斤!张家港市杨舍镇农义村的水稻超高产攻关百亩示范田传来喜讯,刷新今年太湖稻区丰产纪录;
5天吨粮食悉数归仓!昆山市张浦镇的“粮食不落地系统”大显身手,稻田到粮库实现轻松直达……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是我们最基本的国情、最根本的民生。如何把饭碗牢牢端稳在自己手里?
器利技长,颗粒归仓。连日来,苏报记者走进田间地头、工厂粮仓,揭开一粒谷到一粒米的奇妙旅程。一套从丰产到增收、再到优储的“苏州把式”,彰显出守护粮食安全的“苏州担当”。
新品种+新纪录攻关国家项目让水稻“优生优育”
“今年夏季雨水多,没想到平均亩产还能到公斤,最高的田块亩产冲到.7公斤,不容易啊!”捧着测产成绩单,张家港市作栽站站长顾明柯激动地说。
年,张家港市联合南京农业大学、苏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合力攻关水稻节本丰产增效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当地引进“甬优”杂交水稻品种,采用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为实现水稻超高产做好技术储备。
“常见的‘南粳’一株稻穗在粒左右,‘甬优’每株达到了粒。”顾明柯说,要实现超高产,光有好品种可不够,还要从播量、密度以及肥水运筹等多方面进行精确控制,相当于让水稻“优生优育”。
经过多年努力,“甬优”逐渐适应了张家港的水土气候,年实现了亩产超千公斤的“小目标”。今年的产量虽然比去年略逊一筹,顾明柯却更有成就感。
今年,张家港市首次使用“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进行种植。使用该技术,插秧时将“缓释肥”和“控释肥”按照一定比例调配,肥料包一次性施入土壤,让其支撑起水稻生长周期所需的全部营养。
“这样可以减少10%至30%肥料使用量。”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李刚华说,水稻“机插缓混一次施肥技术”有效破解了传统施肥量大、次数多、人工成本高等难题。“往小了说,每亩地能为农民省下元成本;往大了说,对于水稻控制肥料投入、实现粮食绿色高效生产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李刚华说。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张家港联手科研机构攻关“甬优”种植技术,为探索水稻超高产做足了技术储备。而从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走出的“常香粳”已经端上了市民餐桌,并开始大面积推广。
亩产.48公斤!今年,常熟市古里镇坞坵村优质水稻新品种示范基地种植的“常香粳”创下新纪录。常熟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总农艺师端木银熙介绍,“常香粳”抗病性好、分蘖力强、丰产性稳定,比对照品种“武运粳23”增产3.2%,适宜在江苏沿江及苏南稻区种植。
目前,常熟市农科所与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已达成“常香粳”合作转让意向。江苏中江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凌兆凤说:“今年,常熟市已为该新品种水稻繁种0亩,预计产种量在90万公斤,明年推广种植面积在10万至15万亩之间,我们计划未来三年将‘常香粳’推广到万亩,其中苏州地区70万亩。”
大手笔+精细账应收尽收确保“粮食不落地”
在昆山市张浦镇南港新龙村,一望无际的稻田里,5台收割机张开“大嘴”,席卷稻束,留下稻粒。60岁的王建木戴着一顶草帽,站在自己承包的亩稻田边,看着农机手将稻子一片片推平。他气定神闲地说:“现在种田,脚都可以不沾泥。只需5天,吨粮食就能全部归仓。”
让王建木“闲”下来的,是张浦镇今年投资万元建成的“粮食不落地”系统。该系统通过新建低温循环式烘干中心、低温钢板仓群、大米加工中心等设施,日烘干能力达吨,可储存吨粮食以及吨精米。对于王建木来说,这接通了从田间到仓库的最后一环。
持续开展产地烘干中心建设,打通稻米生产“最后一公里”,昆山水稻产地烘干能力较去年提升53%。产地烘干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建设,让农民不再“望天收粮”。
昆山大手笔投入,快速实现机械化收割全覆盖。同时,农机的精细化操作愈发关键。在张家港、太仓的田间地头,一笔精细账让人大吃一惊。
在张家港市塘桥镇金村村,农机推广站副站长缪晓霖叫停了在稻田里“撒欢”的几台大型收割机。扒开刚刚切碎的稻茬,缪晓霖捡起几枝稻穗给农机手分析,“你这个收割速度太快,一下子喂入量太大,就像人吃饭太猛容易噎着,收割机容易堵塞,导致脱粒不干净。这些粮食就白白浪费在了田里。”
找出“病因”,缪晓霖现场“开方”,指导农机手调匀收割速度、减少喂入量,降低了粮食损耗。
“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不能只图‘快’,更要图‘稳’。”缪晓霖介绍,今年,张家港大力推广“匀速收割”技术,“让收割机慢下来,确保产量长上去。”农机手需要根据作物的品种、高度、产量、成熟程度及秸秆含水率等情况选择前进挡位,用前进速度、割茬高度及割幅宽度来调整喂入量,尽量降低夹带损失。
“采用‘匀速收割’技术,平均每亩地能多收5公斤以上,按张家港全市24万亩水稻来算,就是多吨粮食,这可不是个小数。”缪晓霖说。
无独有偶。在太仓浏河镇桃源生态农场,隆隆的机器声中,久保田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洋马YH半喂入联合收割机、久保田ER6半喂入联合收割机轮番上阵,一较高下。
现场比试很快就有了结果。
两台最新款的半喂入收割机“吐”出的稻茬里,残留稻谷明显比全喂入收割机少。“全喂入是击打式脱粒,水稻收获损耗率在3%至5%左右。半喂入是梳脱式脱粒,损耗率降低到了2%至3%,而且稻谷品质更好。”农机生产企业负责人说,这意味着,在水稻收割环节起码可减少2%左右的损耗。
大容量+数字化智慧优储让“陈化粮”成“旧名词”
与稻田的热闹不同,粮仓要安静得多。
张家港市锦丰镇沙洲中心粮库总仓容量达6万吨,是张家港最大的粮食收购和储备仓库。“烘干的新粮入库温度在24摄氏度左右,通过地上笼机械通风,可以把外界干燥的冷空气输入粮堆,把温度和水汽带走,粮仓温度能稳定在20摄氏度以下。”指着仓房内铺设的地上笼,沙洲中心粮库主任杨卫文介绍,有了地上笼,粮食在这里就能享受“冷气浴”。
仓库稻谷这么厚,如何知道中间和下层稻谷的温度?杨卫文带记者来到办公室,打开电脑,登录粮情检测系统,仓库中各个位置的温度数据一目了然。“粮堆高度一般在6米,我们在上层、中层、中下层、底层都排布了测温线和传感器,随时测温。如果粳稻温度超过24摄氏度、小麦超过28摄氏度,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我们可及时进库检查分析,采取相应降温措施。”
粮仓内还安装了空调,每年5月至9月气温高时,仓库空调开启后可将温度控制在20摄氏度以下,有效减缓粮食品质变化速度。同时,粮仓仓顶铺设反光膜,既能防潮,还能保温。
诸多科技加持下,粮库一年保管损耗不超过0.15%。此外,粮食储藏品质明显提高,如今,沙洲中心粮库保管一两年的稻谷,加工出来的大米,各项指标基本等同新米,让“陈化粮”成为“旧名词”,市民一年四季都能吃上“好大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为进一步做长做粗稻米产业链、实现稻米精收优储,今年,昆山新增产地稻米优储设施储藏能力吨,总储藏能力超吨,粮食产地烘干中心配套建成稻米成套加工生产线4条,产地稻米日加工能力将超70吨。
常熟首个数字化智慧粮库项目也在加紧建设。该项目位于常熟市古里镇,占地总面积亩,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11幢平板仓房共有34间存粮库房,库容量达8万吨,居苏州市第一。
智慧粮库配备了通风控制系统、智能仓窗控制系统、智能空调控制系统、移动应用系统、远程监管系统、综合展示中心等6大功能模块。利用现代化的信息传感技术,支持对自动仓窗的远程人工开启、关闭及状态监测,还可对风向、风速、雨量、温度、湿度、辐射、大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全天候现场精确测量,能够通过移动式巡查,及时发现仓房中二氧化碳、氧气气体浓度情况,以数字显示的方式提供给工作人员,为安防工作提供依据。
+点料
秋收秋种农机护航
我市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超96%
护航秋收秋种,我市投入联合收割机台以上、粮食烘干机(产地烘干)0台以上、大中型拖拉机配套秸秆还田机达台、小麦复式播种机0台以上
高效率、高性能和复式作业机具占比持续提高
技术人员在张家港农义村进行水稻测产。
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据市农业农村部门调查
今年全市稻谷产量形势总体向好
水稻单产预计公斤/亩,较上年增加4公斤/亩
稻谷总产将达65.7万吨,较上年增加1.8万吨
市粮食和物资储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
预计全市稻谷收购量40万吨左右
今年全市签订价外补贴订单3户,订单面积88万亩,订单数量48万吨
本地新产粳稻收购价(中等质量)不低于国家托市价2.60元/公斤,凡价外补贴订单合同内的粳稻,在此基础上,按0.20元/公斤结付价外补贴款
此外,优质粳稻实行优质优价收购
(苏报记者杨溢占长孙陈洁摄影吴建东)
责任编辑:叶蕴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