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老头就是怪,越贵越不卖,越落价越卖”,这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对于当下的农业发展状态,其实还有很多人适用于这句话。其根本就是华北地区的种植结构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种植几亩粮田的人逐步少,包地大户越来越多。
昨天小编在文章中表述过,对于几亩粮田的农民来说,多少一分少卖一分,对于只有几亩地的农民来说,意义不大,农民其实并不是很在乎。他们在乎的是那种虚高的价格和自己的面子,如果我卖的粮价高于他人,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小小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
而对于包地大户来说,少卖一分多卖一分则非常的看重,他们对于价格的涨落非常敏感,由于地租、农资等价格都在上涨,导致种地成本逐年攀升,在这种背景下自然希望收获的小麦能卖上高价,所以他们更看重的是利润。去年一些包地大户由于赌后期更高的价格,落价时不认卖,最后直拍大腿,导致今年价格稍有回头,积极卖粮现象就会增加。
农户、粮点、企业有三个价格定位,不同群体不同价位,不同群体不同价差,价差最少3分钱左右,这里面包含杂质、水分、运费等区域性所产生的费用。所以这就出现了面粉企业报价,粮点卖不到,粮点卖不到,农户更卖不到的现象。#小麦#对于粮商而言,他们都是老江湖,自己收购的价格立刻就会算出利润值,对于农户而言,要把这些因素价加到你的粮价里才能得到一个合理的价格。同时企业的涨价信息有滞后性,涨一天基层价格不一定跟涨,到第二天或者三天后才会跟涨,大家一定要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