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估实务客观50题专项训练

不定项选择题

《土估实务》客观50题专项训练

1.根据马克思地租理论,下列关于地租的观点正确的是

A.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本质是土地经济关系的体现

B.地租是土地价格的资本化

C.地租是土地在生产利用中自然产生或应产生的经济报酬

D.城市边缘的土地也有级差地租

2.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的代表阿兰索的主要贡献在于将空间作为地租的一个核心问题,首次引入()概念,解决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

A.竞争模式

B.区位平衡

C.边际效益

D.博弈占位

3.在中心地理论中,所谓“中心地”指的是()。

A.区域的几何中心

B.泛指的城镇和居民点

C.区域内向周围地域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居民点

D.具有一定规模商业、服务业、制造业等职能的中心城市

4.当某地块()时,该地块的平均报酬曲线达到最大值。

A.边际报酬曲线达到最大值

B.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相交

C.边际报酬曲线与横轴相交

D.边际报酬曲线的切线斜率最大

5.在影响宗地价格的因素中,下列选项中属于区域因素的是()。

A.交通条件

B.物价变动

C.繁华程度

D.宗地临街状况

6.某宗地面积为平方米,宗地内有一座建筑物,其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且每层建筑面积相同,建筑密度为40%,则该建筑物层数为()。

A.6

B.7

C.8

D.9

7.在下列因素中,()是决定同一均质地域内地块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同一均质地域内地价差异的重要原因。

A.一般因素

B.区域因素

C.个别因素

D.其他因素

8.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是()在估价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A.合法原则

B.预期收益原则

C.最有效使用原则

D.替代原则

9.土地估价师在采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中,需进行年期修正。评估宗地为商业用途,设定年期为20年;商业用途基准地价为元/平方米;土地还原利率为6%。经年期修正后的地价为()元/平方米。

A.

B.

C.

D.

10.某一住宅用地,现状地价为0元/平方米,现状容积率为2.5,若容积率每增减0.1,地价增减2%,则设定容积率为2时该宗地地价为()元/平方米。

A.4

B.0

C.5

D.

11.运用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某宗土地价格,已知其所在地同级别基准地价为元/平方米,因素修正系数之和为12.5%,容积率修正幅度为5%,土地开发程度修正值为-30元/平方米,则价格修正结果为()元/平方米。

A.

B.

C.

D.

12.宗地估价程序中,首要步骤是()。

A.拟订估价作业方案

B.明确估价基本事项

C.收集估价所需资料

D.实地查

13.完成并出具估价报告后,应对有关该估价项目的全部必要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妥善保管。归档估价资料一般应保管()年。

A.5

B.10

C.15

D.20

14.宗地估价程序中包括下述工作:①拟订估价作业方案,②实地查勘,③收集估价所需资料,④明确估价基本事项,⑤撰写估价报告,⑥确定估价结果,⑦选定估价方法,测算宗地价格,⑧编辑整理评估报告书,估价资料归档。则其正确的排序为()。

A.④→③→①→②→⑥→⑤→⑦→⑧

B.④→①→③→②→⑦→⑥→⑤→⑧

C.④→②→①→⑦→⑥→③→⑤→⑧

D.④→②→③→①→⑥→⑤→⑦→⑧

15.某宗房地产每年净收益为万元,建筑物价格为万元,建筑物还原率为10%,土地还原率为8%,该房地产的价格是()万元。

A.

B.0

C.

D.0

16.某房地产的年净收益为60万元,建筑物价格为万元,建筑物还原率为12%,土地使用年限为30年,土地报酬率为6%,该房地产的价格为()万元。

A..99

B..53

C..53

D..00

17.下列关于成本逼近法中年期修正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土地增值是以无限年期的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确定时,土地增值收益与成本价格一并进行年期修正

B.土地增值是以有限年期的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确定时,不再另行年期修正

C.待估宗地为已出让土地时,应进行剩余使用年期修正

D.增值额等于土地出让金,不进行年期修正

18.市场比较法中建立价格可比基础,应从()等方面对各比较案例的价格进行统一。

A.付款方式

B.货币单位

C.面积内涵

D.价格小数保留位数

19.某比较实例成交地价为元/平方米,对应使用年期为62年,而待估宗地使用年期为65年,土地还原率为6%,则待估宗地价格为()元/平方米。

A..20

B.4.36

C.8.89

D..50

20.以标定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土地价格时,关于标准宗地设立的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宗地的设立应遵循代表性、确定性、标识性等基本原则

B.每类用途的每个标定区域内,有且仅有1宗标准宗地

C.标准宗地的土地用途以实际用途为准

D.原则上不选择无明确利用方式的空地或闲置土地作为标准宗地

21.市场比较法评估土地价格,属于区域因素修正因子的是()。

A.产业集聚程度

B.临街状况

C.商服繁华程度

D.宗地内基础设施水平

22.()适用于经过未利用土地开发或土地整理后的农用地价格评估。

A.市场比较法

B.收益还原法

C.剩余法

D.成本逼近法

23.运用剩余法评估土地价格时,投资利息的确定不包含()的利息。

A.地价

B.管理费用

C.投资利润

D.建造成本

24.关于估价报告的使用,不正确的说法是()。

A.估价结果和估价报告的使用权归委托方,委托方可以提供给其他人任意使用

B.估价结果和估价报告的使用权归委托方,委托方可以提交给有关审核部门

C.估价结果和估价报告的使用权归委托方,但估价机构有权约定未经估价机构许可,不得交给除委托方和审核部门之外第三方使用

D.如果估价报告用于约定的使用方向之外,造成的经济损失由报告使用人自行承担

25.正确选择估价方法的含义是()。

A.选择的估价方法符合委托合同的要求

B.选择的估价方法与估价目的适宜

C.选择的估价方法与待估宗地用途适宜

D.选择的估价方法与待估宗地的权利状态适宜

26.某宗土地采用三种估价方法得出的结果分别为万元、万元和万元,若赋予的权重分别为0.5、0.3和0.2,则该宗土地的最终评估价值为()万元。

A.

B.

C.

D.

27.确定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的方法有()。

A.多因素综合评价法

B.层次分析法

C.级别收益测算法

D.因素成对比较法

28.应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进行城镇土地分等时,()因素是分等的必选因素。

A.城镇区位

B.城镇集聚规模

C.城镇基础设施

D.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

29.根据《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的规定,城镇土地定级分为()。

A.综合定级

B.分类定级

C.单项顶级

D.多用途定级

30.下列各项中,属于城镇土地级别划分常用方法的是()。

A.总分数轴确定法

B.总分频率曲线法

C.总分综合判定法

D.总分剖面图法

31.关于特尔菲测定法,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参加打分的专家应为土地管理领域的权威学者或官员

B.打分的轮次越多,则测算得到的权重结果越准确

C.参加打分的专家总数通常在10~40人

D.从第二轮起,打分前专家应进行充分讨论和协商

32.某城市四级工业用地基准地价为元/平方米,设定的土地开发状况为四通一平(通上水、通下水、通电、通讯和场地平整),若增加供气、供热将使地价分别增加40元/平方米、30元/平方米。若该四级地上某工业区达到通上水、下水、电、讯、热和场地平整的状况,其基准地价将达到()元/平方米。

A.

B.

C.

D.

33.城镇土地级划分的工作内容包括:(1)土地级的初步划分;(2)土地级差收益计算或市场交易价格定级以及相关修正;(3)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计算;(4)定级单元划分;(5)土地级的实地验证及确定。上述工作内容的正确排序为()。

A.(3)→(4)→(1)→(2)→(5)

B.(4)→(3)→(1)→(2)→(5)

C.(1)→(3)→(4)→(2)→(5)

D.(1)→(4)→(3)→(2)→(5)

34.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为: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顺序逐级修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

A.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

B.土地自然质量、土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水平

C.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土地自然质量

D.土地利用水平、土地自然质量、土地经济水平

35.下列关于农用地分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基准作物指小麦、玉米、水稻三种主要粮食作物中的一种,是理论标准粮的折算基准

B.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展开的,县级分等成果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

C.农用地分等中所称的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自然保护区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划定的林地、牧草地及其他农用地

D.土壤质量越好,自然质量等指数、自然等别越高

36.在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时,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A.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无明显差异

B.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

C.单元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

D.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划为同一单元

37.在全国范围内,按照(),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

A.指定作物

B.标准耕作制度

C.基准作物

D.标准样地

38.()不属于农用地分等单元划分方法。

A.叠置法

B.地块法

C.网格法

D.标准样地法

39.根据《农用地定级规程》,修正法定级是在农用地分等指数的基础上,根据定级目的,选择()等因素计算修正系数,对分等成果进行修正,评估出农用地级别的方法。

A.自然因素、区位因素

B.区位因素、社会因素

C.自然因素、区位因素、社会因素

D.区位条件、耕作便利度

40.农用地定级单元划分应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

A.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

B.单元边界应跨越地块边界

C.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D.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定级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

41.下列有关农用地分等和定级相互关系的认识正确的是()。

A.农用地级别是等别在县级行政区范围内的续分

B.农用地分等和定级分别以在全国范围、在县域范围内可比作为基本目标

C.农用地分等和定级分别反映了农用地综合质量和土地利用价值的优劣

D.农用地分等、定级本质上都是对同一区域内的农用地质量进行评价

42.下列各项中,属于标定区域划分原则的是()。

A.均质均价原则

B.管理便利原则

C.确定性原则

D.宗地完整原则

43.下列情况下,应对标定区域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的是()。

A.宗地被长期低效利用

B.相关规划有重大调整

C.宗地被合并或分割,影响其区域代表性

D.宗地或地上建筑物灭失,或正在灭失、翻建过程中

44.下列关于标定地价的地价内涵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估价期日为每年1月1日

B.考虑抵押权、地役权等他项权利的限制

C.价格类型应反映标准宗地的使用权类型现状

D.划拨土地一般宜按各用途的法定最高年期或政策规定的年期设定

45.下列描述中,()不属于农用地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途径。

A.以农用地定级为基础,用样点地价平均法更新基准地价

B.利用设定的基准地块资料,更新基准地价

C.以农用地定级为基础,调整定级指数与地价关系模型,利用调整后的模型更新基准地价

D.运用投入产出资料的变化量修正更新基准地价

46.基准地块选择质量的优劣,将会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及成果应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按要求,基准地块的选择应该满足的条件有().

A.地块内的保水、排水、日照等属于一般的

B.地块耕作距离、据市场远近、交通情况等属于一般的

C.地块的土壤条件属于一般的,面积、形状依实际情况选择

D.地块在标准耕作制度下,土地利用程度、单产水平等一般的

47.在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时,如果采用(),可以不编制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

A.样点地价平均法

B.定级指数模型法

C.基准地价评估法

D.叠加法

48.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是城市地价管理和宏观把握城市地价状况的基础性工作。下列不属于我国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内容的是()。

A.国家级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B.省级城市地价动态监测

C.城市级地价动态监测

D.县市级地价动态监测

49.设立城市地价监测点,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代表性原则

B.稳定性原则

C.预期性原则

D.标识性原则

50.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关键环节及程序如下,正确的是()。

A.确定监测范围、设立监测点、采集监测数据、测算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分析

B.采集监测数据、设立监测点、确定监测范围、测算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分析

C.设立监测点、采集监测数据、确定监测范围、进行监测分析、测算监测指标

D.确定监测范围、采集监测数据、设立监测点、测算监测指标、进行监测分析

答案部分

一、不定项选择题

1.AD

本题考查的是地租理论。选项B错误,地价是地租的资本化或资本化的地租;选项C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对地租的定义,不是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2.B

本题考查的是地租理论。阿兰索的地租模型是新古典主义地租模型中最杰出的代表。该地租模型将“空间”作为地租问题的一个核心进行了考虑,并首次引进了“区位平衡”这一新古典主义概念,同时成功地解决了“城市地租计算的理论方法”问题。

3.C

本题考查的是区位理论。中心地:相对于一个区域而言的中心点,是指区域内向其周围地域的居民点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的中心城市或中心居民点。

4.B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相交时,平均报酬曲线达到最大值;边际报酬曲线与横轴相交时,总报酬曲线达到最大值。

5.AC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中,区域因素一般指影响城镇内部区域之间地价水平的因素。指土地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经济条件。这些条件相互结合所产生的地区特性,对地区内的土地价格水平有决定性的影响。主要包括:商业繁华程度、交通条件、区域基础和公用设施条件、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限制。

6.B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价格影响因素。宗地的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土地总面积

=/=2.8,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层数,建筑层数=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

=2.8/40%=7。

7.C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价格影响因素。个别因素指土地自身的地价影响因素。宗地本身的条件和特征,是同一区域内地价差异的主要原因。

8.D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估价原则。替代原则是指土地估价应以相邻地区或类似地区功能相同、条件相似的土地市场交易价格为依据,估价结果不得明显偏离具有替代性质的土地正常价格。适用范围:(1)市场比较法、基准地价评估、土地分等定级、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评估宗地地价、路线价法评估宗地地价、成本逼近法中征地成本的确定、剩余法中的收益或房地产预期收益或价格的确定;(2)收益法中的预期收益等参数确定;(3)土地估价中的参数确定。

9.D

本题考查的是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估价程序。经年期修正后的地价=×[1-1/(1+6%)20]/[1-1/(1+6%)40]=(元/平方米)。

10.A

本题考查的是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估价程序。设定容积率为2.0,比现状容积率2.5,减少了0.5,若容积率每减少0.1,地价减少2%,则:地价减少了:0.5×2%/0.1=10%,容积率修正系数=1-10%=0.9,设定容积率为2时该宗地地价=0×0.9=4(元/平方米)。

11.C

本题考查的是基准地价系数修正法的估价程序。待估宗地土地价格=基准地价×(1±待估宗地地价影响因素总修正值)×容积率修正系数×土地使用年期修正系数±开发程度修正=×(1+12.5%)×(1+5%)×1.0-30=(元/平方米)。

12.B

本题考查的是宗地估价程序。宗地估价的一般程序为:(1)明确估价基本事项;(2)拟订估价作业方案;(3)收集估价所需资料;(4)实地查勘;(5)选定估价方法,测算宗地价格;(6)确定估价结果;(7)撰写估价报告;(8)编辑整理评估报告书,估价资料归档。

13.C

本题考查的是宗地估价程序。完成并出具估价报告后,应对有关该估价项目的全部必要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和妥善保管。归档估价资料一般应保管15年。如法定管理机构对估价资料归档保管时间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14.B

本题考查的是宗地估价程序。宗地估价的一般程序为:(1)明确估价基本事项;(2)拟订估价作业方案;(3)收集估价所需资料;(4)实地查勘;(5)选定估价方法,测算宗地价格;(6)确定估价结果;(7)撰写估价报告;(8)编辑整理评估报告书,估价资料归档。

15.C

本题考查的是收益还原法的估价程序。建筑物年净收益=建筑物价值×建筑物还原率=×10%=(万元),土地年净收益=房地产年净收益-建筑物年净收益=-=(万元),土地价格=土地年净收益/土地还原率=/8%=(万元),该房地产价格=土地价格+建筑物价格=+=(万元)。

16.C

本题考查的是收益还原法的估价程序。建筑物年净收益=建筑物价格×建筑物的还原率=×12%=24(万元),土地的年净收益=60-24=36(万元),土地的价格=36×1/6%×[1-1/(1+6%)30]=.53(万元)。房地产价格=+.53=.53(万元)。

17.D

本题考查的是成本逼近法的估价程序。当土地增值是以有限年期的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确定时,不再另行年期修正;当土地增值是以无限年期的市场价格与成本价格的差额确定时,土地增值收益与成本价格一并进行年期修正。当待估宗地为已出让土地时,应进行剩余使用年期修正。

18.ABC

本题考查的是市场比较法的估价程序。建立价格可比基础,应从付款方式、币种和货币单位、面积内涵和面积单位等方面对各比较案例的价格进行统一。

19.C

本题考查的是市场比较法的估价程序。该待估宗地价格为:×[1-1/(1+6%)65]/[1-1/(1+6%)62]=8.89(元/平方米)。

20.ABD

本题考查的是标定地价系数修正法的估价程序。选项C,标准宗地的土地用途以证载用途为准,现状开发利用应符合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划的要求,地上物的实际用途与土地用途原则上应保持一致。

21.AC

本题考查的是市场比较法的估价程序。区域因素修正的主要因子有:商服繁华程度、产业聚集程度、交通条件、公用设施及基础设施水平、区域环境条件、城镇规划、土地使用限制等。

22.D

本题考查的是成本逼近法的估价程序。农用地成本逼近法适用于经过未利用土地开发或土地整理后的农用地价格评估。

23.C

本题考查的是剩余法的估价程序。剩余法中,地价款、土地开发费用或房屋建造成本、管理费用和购地税费等全部预付资本要计算利息。销售税费不计利息。利息的计算要充分考虑资本投入的进度安排,按复利计算。利息率的选取应参照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

24.A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估价报告撰写。委托方不可以将估价报告提供给其他人任意使用。

25.BCD

本题考查的是土地估价方法选择。选择估价方法要考虑适宜性:与估价目的适宜性、与土地用途的适宜性、与市场状况的适宜性、估价资料的有效性。

26.B

本题考查的是宗地估价结果分析与确定。×0.5+×0.3+×0.2=(万元)。

27.BD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分等。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确定的方法包括:特尔菲测定法、因素成对比较法、层次分析法。

28.ABC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分等。影响城镇土地等的主要因素有:城镇区位因素、城镇集聚规模因素、城镇基础设施因素、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因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区域综合服务能力因素、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上述因素中,城镇用地投入产出水平因素、区域土地供应潜力因素作为备选因素。在开展城镇土地分等时,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29.AB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定级。城镇土地定级有综合定级和分类定级两种类型。综合定级指对影响城镇土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按评价结果的差异划分土地级。分类定级指分别对影响城镇某类型用地质量的各种经济、社会、自然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按分类评价结果的差异划分土地级;分类定级包括商服用地定级、住宅用地定级、工矿仓储用地(工业)定级等。

30.ABD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定级。城镇土地级的划分方法:总分数轴确定法、总分频率曲线法、总分剖面图法。

31.C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分等。特尔菲测定法实施要求:(1)专家应是熟悉城镇土地状况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有关行业的技术、管理专家以及高层次决策者,专家总体权威程度较高,总数为10~40人;(2)家打分应根据相应工作的背景材料和打分说明进行,并在不协商的情况下按表A2的格式独立打分;(3)从第二轮打分起,打分必须参考上一轮打分的结果进行;(4)打分轮次为2~3轮。

32.D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定级。若该四级地上某工业区达到通上水、下水、电、讯、热和场地平整的状况,其基准地价=+30=(元/平方米)。

33.B

本题考查的是城镇土地定级。城镇土地级划分的工作步骤如下:(1)定级单元划分;(2)单元内定级因素分值计算;(3)土地级的初步划分;(4)土地级差收益计算或市场交易价格定级以及相关修正;(5)土地级的实地验证及确定。

34.A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农用地分等的技术路线: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标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气候)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质量等别。

35.A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选项B错误,农用地质量分等以建立全国范围内的统一等别序列为目的。在实际操作上,农用地质量分等是在国家、省、县三个层次上开展。县级分等成果要在本县域范围内可比;省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本省域范围内可比;国家级协调汇总成果要在全国范围内可比。选项C错误,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36.C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分等单元是农用地质量分等的最小空间单位,分等单元按以下要求划分:(1)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分等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2)单元内部的土地特征相似,土地分等单元边界不跨越分等因素指标区和土地利用系数等值区、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3)单元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4)单元边界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线和分界线,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37.B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划分出农用地等别。

38.D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分等。分等单元划分方法包括:叠置法、地块法、网格法、多边形法。

39.D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定级。修正因素指在分等因索之外对农用地级别有显著影响的因素。备选修正因素包括:(1)土地区位条件:包括中心城市影响度、农贸中心影响度和交通状况等;(2)耕作便利条件:包括耕作距离、田间道路和田块形状等;(3)土地利用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利用方式、经营效益、利用集约度等;(4)其他因素。

40.ACD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定级。定级单元是农用地定级的最小空间单位,定级单元划分要求如下:(1)单元之间的土地特征差异明显,不同地貌部位的土地不划为同一单元,山脉走向两侧水热分配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地下水、土壤条件、盐碱度等定级因素指标有明显差异的不划为同一单元,不同基础岩性地质的地块不划为同一单元;(2)单元边界不跨越地块边界;(3)单元边界采用控制区域格局的地貌走向线和分界线,河流、沟渠、道路、堤坝等线状地物和有明显标志的权属界线。

41.BCD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定级。选项A错误,农用地级:在行政区内,依据构成土地质量的自然属性、社会经济状况和区位条件,根据地方土地管理和实际情况需要,遵照与委托方要求相一致的原则,即根据一定的农用地定级目的,按照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定量评定,划分出的农用地级别。

42.ABD

本题考查的是标定地价。标定区域划分原则包括均质均价原则、管理便利原则、宗地完整原则。

43.B

本题考查的是标定地价。选项ACD属于标准宗地应予以更新的情况。下列情况下,应对标定区域进行适当调整与更新:(1)相关规划有重大调整;(2)标定区域内地价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变化;(3)标定区域的土地条件、主要土地用途、土地利用状况等发生重大变化;(4)行政区划或产业园区范围、标志性权属界线等发生变更。

44.AC

本题考查的是标定地价。选项B错误,权利特征宜为相对完整的土地权利价格,不考虑抵押权、地役权等他项权利的限制;选项D错误,出让土地的使用年期按各用途的法定最高年期或政策规定的年期设定,划拨土地一般宜按使用年期无限制设定。

45.D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农用地基准地价更新的技术路线有以下三条:(1)以农用地定级为基础,采用投入产出资料和市场交易地价资料,用样点地价平均法更新基准地价;(2)以农用地定级为基础,调整定级指数与地价关系模型,利用调整后的模型更新基准地价;(3)利用设定的基准地块资料,更新基准地价。

46.ABD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在各均质地域内,根据土壤、日照、灌溉、排水、面积、形状及耕作制度等方面条件,选择具有普遍性的一定数量的宗地作为基准地块。具体选择过程中主要考虑下列条件:(1)日照的时间、田面的干湿、保水、排水、旱地的坡度等自然条件属于一般的;(2)耕作距离、距市场的远近、交通条件等属于一般的;(3)面积、形状、土壤条件属于一般的;(4)在标准耕作制度下,土地利用程度、单产水平等一般的;(5)灾害条件属于一般的。

47.BC

本题考查的是农用地基准地价的评估。基准地价评估中所采用的定级指数模型,经实践检验,有效性和可操作性强,可直接用于农用地宗地地价评估,不必编制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采用基准地块评估基准地价时,建立了较丰富的基准地块数据档案库,不必编制基准地价修正系数表。

48.D

本题考查的是地价动态监测。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分为国家级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省级城市地价动态监测和城市级地价动态监测三个层次。

49.ABD

本题考查的是地价动态监测。地价监测点的设立原则包括:代表性原则、确定性原则、稳定性原则、标识性原则。

50A

本题考查的是地价动态监测。城市地价动态监测的基本技术程序如下:(1)确定地价动态监测的范围;(2)建立以地价监测点为基础的数据源;(3)采集并处理监测数据;(4)根据监测目标建立地价动态监测指标体系;(5)计算各类地价动态监测指标;(6)对城市地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7)编制城市地价动态监测报告;(8)发布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信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pz/5736.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