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业发展是国家的重中之重,而且人民群众的口粮,也与农产品的收成息息相关。
在广大农民群众的日益劳作下,我国的农业收成呈现逐年提升驱使,并且迈入21世纪之后,科技覆盖全国,以科学发展观来建设提升农村发展,是一个常态化驱使,因此各种农产品产量在不断提升,农户们耕作变得日益轻松,依靠现代化技术,提高了收成同时也提高了收益。
国家的发展,与农业经济息息相关,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而言,国家要保障人民群众能吃饱穿暖。如今吃穿已经不成问题,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依靠着科技以及国家政策,人们的幸福感很高,这也得益于农业的高速发展。但是生活在四十年前的农民群众,有着与如今不一样的农耕生活,当时没有发达的科技手段,只能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用汗水去换来果实,80年代时割麦子,村民们都会在农田之间吃”晌午饭“,你还记得吗?
四五十年前,农村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各大村子中,农民群众都有着自己的农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黎明还未破晓,村民们就扛起锄头,来到了农田之中,掀开了一天辛勤劳作的序幕。对于广大农村朋友而言,持续一天的劳作,往往让他们精疲力尽,但是只要看到来年硕果累累,到了丰收的季节,农民朋友们的脸上都会洋溢着笑容,一年的汗水终究换来了回报。
丰收也是农民们的动力,农民群众们的生活来源,就是依靠着一亩亩田地,依靠着自己辛劳的汗水。出生于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孩子,肯定都跟随着自己的父母,一同到自家农田之中劳作,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是在农田中往往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光,跟着农村之中的好友,在田间追逐嬉戏,累了回到自家田中,静静地看着父母。一早上过去之后,日照愈发强烈,炎热的天气,让汗水浸透了衣服,但工作却不能停歇,尤其是在割麦子时,农民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将麦子割完,
一旦出现了恶劣的天气,成熟的麦子就会被影响,从而导致农户们白忙活一年,所以在割麦子的时候,村民们中午都不会回家吃饭,往往将午饭准备好,一早就带来农田之中,等待晌午之时便开始休息吃饭。午饭时间到了之后,孩子们都会准点赶来,和辛勤劳作一上午的父母,一同坐在树下吃饭,想必大家都对“晌午饭”记忆犹新,每当到了吃晌午饭的时间,家家户户都会拿出已经准备好的菜肴饱餐一顿。
因为要便于携带,并且直接就能食用,往往晌午饭之中的菜肴是一些烙饼,而有时候人们会改善一下伙食,打一个鸡蛋在烙饼中,将其煎成鸡蛋烙饼,并且还会带一些类似于腌萝卜的咸菜,来配合着烙饼一起吃。而在一些生活条件好的家庭,往往会带着几瓶啤酒,甚至是一些煮鸡蛋,但最常见的就是一壶暖水或者米汤,配上一些咸菜,在北方会将烙饼作为主食,而在南方一般会选择馒头,虽然在如今看来,这些菜肴很不起眼,但在当时已经算是美味佳肴了,也是众多农民朋友们的回忆。
在吃过晌午饭后,每个人有活力满满,打起百倍精神,来迎接下午的工作。看着麦子被一点点地割完,农户们的心中充满着喜悦,他们期待着能够过上好日子,也期待着来年的丰收。在当时虽然吃得不好,但每个人都很满足。时至今日,吃晌午饭的习惯已经消失,在割麦子时也有了更加先进的设备,村民们不用再顶着烈日,一点点地在田中劳作。而国家也出台了许多帮扶政策,让村民们能够过上好生活,更加积极地投入农耕工作之中。
结语:时代在剧变今非昔比,更多的农村发展越来越快,农民群众都秉持着科学农业化的理念,利用科学技术来提高收益和产量,同时农民群众们有了更多的种植选择,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手工割麦子到如今驾驶着联合收割机,不用多久就能将小麦全部收完,割麦子方式的改变,也证明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只要跟随着国家的政策,在不久的将来,农民群众们必定能收获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