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原产南美洲,随着16世纪欧洲人登上美洲新大陆,马铃薯被当作新奇物品带回欧洲,马铃薯本薯虽然沾泥带土,略显简陋,但因花开颇有几分姿色,遂从食材变成了欧洲宫廷贵族花园里的奇花异草。
▲帕蒙蒂埃向国王和王后献上土豆花|图源:网络
“花瓶”选手的转型艳丽的马铃薯花和丑陋的块茎,导致马铃薯的实力派转型之路一度走得很艰难。18世纪中叶,欧洲处于剧烈变革时期,欧洲国家的两大交战集团为了争夺殖民地爆发了长达7年的战争,各国都面临粮食紧缺的严峻考验。战争让马铃薯彻底出走贵族花园,造福人民。马铃薯是真正无论土地“贫穷还是富贵”,都愿意在那落地生根,几个月后回馈满满的淀粉。淀粉是啥?是碳水。碳水是啥?是人体能量的“通用货币”。
皮糙肉不糙,营养价值高。自此,马铃薯恢复了其“食物”的正统身份,而郑和第6次“海购”把马铃薯带回中国后,作为食物里的“经济适用男”,马铃薯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陪伴中国人熬过了不少苦日子。如今,马铃薯凭借其百搭体质,在菜市场的地位更加不可撼动。
十八般武艺的碳水之神在西方,马铃薯早已成为公认的主粮。而在中国,直至年农业部提出实施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后,马铃薯才成为继水稻、小麦、玉米后,中国第四大主粮。在此之前,没有水稻德高望重,不如玉米香甜的“平平无奇”小土豆,在中国人的巧手下却完美融合进八大菜系、一日三餐和路边小摊,煎炸焖煮炖,怎么做都好吃。
没有人能拒绝红烧肉里粉糯挂满酱汁的土豆,更没有人能拒绝刚刚炸好端上桌,散发着黄澄澄“圣光”的大薯条,油炸+碳水散发出来的香气就是幸福的味道!来到中国短短三百多年的马铃薯,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快乐和饱腹,称之为“碳水之神”(之一)大家应该都没有什么意见吧!
糙生不糙养耐寒、耐旱、耐贫瘠、好养活是人们对于马铃薯的印象。近年来,我国马铃薯产量全球占比接近1/4,但单产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与我国农业种植习惯不无关系,“多快好省”的理念下,往往是土地年年不得休息,长期种植单一作物,土壤肥力无法恢复,同时土壤微生态系统失衡,最终导致作物长势不佳、病害频发、产量品质下降。
“孩子”糙养的结果就是,许多小土豆们除了要遭受重茬连作障碍带来的真菌性及细菌性病害,还要饱受各种非生物胁迫和药害。枯萎病、炭疽病、疮痴病等病害在马铃薯种植中都极为常见,其中疮痂病一度被认为是无法防治的“超级病害”。
马铃薯拯救世界微生物拯救马铃薯尽管在种植、亩产和营养等方面拥有一些BUFF,但马铃薯终究还是不能逃脱宇宙能量守恒和自然循环的规律,要想丰收,必须配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农业技术。
微生物,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无可取代。相比化肥、农药类产品,以微生物活体为主要成分的生防菌剂产品具有诸多优势特点,如广谱、高效、无污染、安全等。目前,微生物生防产品已经在探索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上,发挥出重要作用。慕恩生物,作为拥有22万自主知识产权菌株的微生物发掘与产业化技术平台,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