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66年前的8月,有过这样一份权威报道:
H省M县的早稻生产又放异彩,在1.亩的稻田里播种“江西早”种子,创造了平均亩产干谷(晾晒除湿后)斤的惊人纪录,截至目前,这是早稻大丰收中放射出的大批高产“卫星“中的”冠军“,它比A省Z县创造的早稻高产纪录高出一倍以上。
水稻斤/亩也就是接近公斤/亩,即使一半,公斤/亩的水稻产量,那么“卫星冠军”的称号就完全不足以匹配,应该称呼为“宇宙银河系冠军”。
以水稻,对我们来说最常见、最重要的谷物之一为例,看看世界上几个农业强国的实际亩产情况,还有我们真实的亩产进化史。
丰收季前金灿灿的稻田
一、20世纪50-70年代
1、那时水稻种植最强的是美国美国的水稻大面积种植比较晚,开始于17世纪——作为英国15-16世纪才开始移民的殖民地,这种情况很好理解。
尽管美国只有多年的水稻种植历史,但水稻育种也颇有成就,主要原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成果转化,有相当一部分也及时应用到农业生产和育种方面了。
曾经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比如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岁月里,美国是全球水稻单季、亩产最高的国家:以20世纪50年代为例,美国已经普遍实现水稻产量-公斤/亩,这里折中为公斤/亩。
如果能身处现场就能感觉到慢慢的充足感
同一时期,不同国家的水稻单季亩产,一个是公斤/亩左右,一个是接近公斤/亩,大约是1:4.5的概念。
曾经,为了印证水稻单季亩产接近公斤/亩的真实性、有效性,当时是这样阐述原因的:
这块田整地共达10次,深耕达1尺以上。共施底肥、追肥5次,先后施用的肥料计有草籽0斤、塘泥担、陈砖土担、硫酸铵斤、过磷酸钙80斤、水粪肥60担、豆饼斤。
说实话,即使写得都是真实的,这样的种植成本真的很高,人力、物力、肥力等等,而且效率非常低,水稻亩产如果低于公斤,恐怕会赔本儿。
不仅包熟,而且根据各地区气候不同,一到三熟
2、我们杂交水稻问世前的岁月50-60年代的美国,在水稻种植方面已经形成一整套成熟的特色,那时美国水稻种植的总面积大致在万亩左右,全国从事水稻生产的大约有1多人,平均每人种植1亩左右。
因为水稻种植已经全部集中在一些大型农场中,虽然户均生产面积大,但农业全流程中的机械化应用程度是世界最高的,而且水稻品种的耐肥性、抗倒性、抗病虫害等各项指标也处于领先地位,所以不仅劳动生产效率高,水稻亩产也很高。
梯田水稻
高到什么程度呢?
即20世纪50-70年代,我们水稻的实际平均亩产在-公斤——这需要风调雨顺的配合,所以委婉的提醒一下:那时候我们不少地区的平均水稻亩产能力,其实是达不到这个数字区间的。
同一时期美国水稻单季亩产比我们高出多少,大家可以自己算算。至于人均效率方面,美国是我们的10多倍;人均产能方面,差距就更大了。
梯田水稻
二、20世纪80-90年代
1、技术与底气直到杂交水稻之父的出现,我们在水稻方面不仅实现反转,而且在20世纪80年代,我们的杂交水稻甚至还作为第一个农业技术,转让给美国,让美国口服心服、赞叹不已。
但那时即20世纪80-90年代,我们的水稻单季亩产只是实现了突破公斤的平均水平,个别地区突破公斤的区域平均水平,自己跟自己比,已经实现突破。
但与美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甚至与同期的日本、越南、印尼等水稻种植大国相比,也还有一定的差距。
越南水稻田
在这方面,杂交水稻之父不仅带给我们吃饱饭的底气——吃饱饭是一项战略工程,远比味道、口感、营养重要的多;还带给我们独一无二的育种技术;同时,还有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50年代就出现水稻单季亩产近公斤的数据和宣传,在现实世界里就真真正正地发生过,再加上牵强堆砌的论证和论据,不仅让自己忍饥挨饿,而且让世界上众多的水稻强国哭笑不得。
世界水稻总产量前十位的国家
2、同期的日本水稻一直是日本岛内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年的水稻总产量达到了千万吨的规模,总量位居世界第13位、亩产位居世界前5位——日本并没有在其国内推广我们的杂交水稻。
日本在农业耕种方面的先天优势不是多与少的问题,而是比较属于糟糕。
日本位于太平洋火山带沿线,频繁的地质运动酿成了崎岖多山的地形地貌,耕地面积极度短缺,土地条件不佳,这是日本口粮种植的一大先天缺陷。
日本水稻田
年日本的耕地面积约为4.9万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13.2%,根据当时的面积和人口计算,日本的人均水田占有面积仅有多平方米,还不到一亩(约.6平方米),土地资源的贫乏程度可想而知。
由于日本并没有在本国内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所以注定只能走“通过精耕细作、加大科技水平,从而提高亩产”的路子。
为适应农业环境,日本稻农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平原地块,大力发展集约化种植,在冲积平原、梯田斜坡、沿海海湾以及湿地栽培水稻,并通过提高单产增加了粮食的总产量。
日本收获后的水稻田
20世纪60年代时:日本水稻的平均单产维持在-公斤/亩。
20世纪80年代时:日本水稻的平均单产维持在-公斤/亩。
日本水稻全国平均亩产突破公斤是新千年以后的事情了,即年日本水稻全国平均亩产水平突破斤。
不过,日本一直是大米的净进口国家,日本官方给出的公开数据是:-年度日本仅大米一项,需要进口约68.2万吨。
按照日本1.25亿人口来计算,仅大米一项,人均进口约5.5公斤/年。
日本梯田水稻也很多
3、同期的印度我们是水稻总产量世界最高的国家,印度排第二、印尼排第三。
印度的水稻亩产水平不高,既是一个长期的现实情况,也因为农业种植的传统习惯异常固执。印度土地实行公有制与私有制并行,属于高种姓的刹帝利阶层控制着印度绝大多数的农业种植土地。
他们固守的传统观念是:不仅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方面比较保守,而且不愿意引进高产的杂交水稻技术,以人力和畜力耕种为主,有限使用化肥与农药。
在水稻亩产方面,印度颇有些“老天爷既然赏饭吃,那就应该顺其自然”的风格,全国各地区水稻亩产的差异十分巨大,有的邦只能达到公斤亩产,有的邦则能实现公斤左右的亩产,整体平均值一般维持在-公斤/亩。
印度水稻收获季
4、同期的印尼印尼的水稻亩产一般在-公斤之间,而且一直很稳定,因为印尼既是传统的水稻栽培大国,也拥有最充沛的水资源和温度,先天方面比我们大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真的好不少。
由于商业条款和食用口感的考虑,印尼并没有全面引进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所以尽管印尼的水稻亩产不算低、尽管印尼全国水稻种植总面积也能达到1万公顷左右,但时至今日,总人口约2.74亿的印尼仍然没有实现大米的完全自给自足:
年印尼进口大米约44吨
年印尼进口大米约36吨
年印尼进口大米约41吨
年印尼进口大米约43吨
年印尼进口大米约吨——比年暴增6倍以上
印度尼西亚每年8月份的稻田场景
三、我们水稻(大米)的现在与未来
1、世界范围内的推广尽管日本、印度、印尼并没有大量引进杂交水稻技术,但其他国家,尤其是粮食短缺的国家和地区仍然希望通过这项技术,提高粮食的自给率。
截止年,杂交水稻已经在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商业化应用,全球年种植杂交水稻总面积达多万公顷——约合3亿亩以上。
在全球粮食安全方面,联合国明显更加重视我们的杂交水稻技术。
比如认可我们的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广,稻米质量高,亩产量持续刷新纪录。
比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列把它作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首选技术。
比如希望能够把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的公共属性产品之一。
事实上杂交水稻技术(不用扯到口感等其他方面)在国外已经实现每年至少增产大米0万吨以上,可以多养活0-万人口。
海水稻田+杂交水稻现在也可以突破亩产公斤了
2、一路走来的亩产增涨从我们的杂交水稻之父辛勤耕耘近半个世纪以来,杂交水稻通过三系法、两系法、一系法三轮理论创新突破、五次高产跃升,试验单产接连突破亩产公斤、公斤、公斤、公斤、公斤。
接下来就是挑战1公斤了。
年的时候,杂交水稻之父就提出了每公顷18吨,也就是亩产1公斤的水稻产量目标,之后就开始了高产杂交水稻的技术攻关,这一年国家杂交水稻工程在四川德昌县某地选择了亩良田,开展高产计划的实地攻关示范。
年的时候,杂交水稻之父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海水稻、杂交水稻对中东地区的粮食很重要
3、已经突破亩产1公斤年10月有条消息,如果大家不留意,可能已经忘记了:四川凉山州德昌县百亩高产攻关片进行了杂交水稻品种“粒两优”超级稻的现场测产验收,平均亩产已达.5公斤。
如果四舍五入,那就是公斤/亩的产量,这个数字不仅刷新了我们杂交水稻的单季、亩产的最高纪录,也创造了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的世界新纪录。
“粒两优”超级稻的产量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年的时候,“粒两优”超级稻的数据表现是:单季、亩产突破1公斤——.3公斤,当时就已经刷新了我们杂交水稻单季、亩产的最高纪录。
广东地区美丽的稻田
年的最新成果,除了单季、亩产创新高之外,还实现了杂交水稻之父对“粒两优”超级稻的其他方面的期望和要求:穗大粒多,结实率高,高产潜力大,有较强的抗倒伏性,而且米质优良,食用口感好,抗病性和地区适应性也很强,我们大部分地区都能种植。
需要提醒大家的有两点:
(1)亩产1公斤都是育种的实验阶段,还没有大面积推广。从实验阶段到全国性实际种植,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也许5年,也许更久。
(2)以年为例,我们全国平均水稻的亩产约为公斤左右,这已经是世界领先水平。未来2-3年的目标是:突破公斤/亩
广西地区美丽的稻田
结语
年我们大米的自产总量约为.7万吨,按14.1亿的总人口计算,约合公斤/人,这只是大米一项,不包括小麦、玉米、大豆、大麦等其他常见谷物。
同时,年我们进口了约万吨大米、出口了约万吨大米,大米的净进口量约为万吨,我们仍是大米净进口国,但净进口总量同比大幅缩减——年我们大米的净进口总量约为万吨左右。
当然,这也不是无端端就减少了这么多大米的进口,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年我们的小麦进口约为万吨,同比增加了约22%即万吨以上,进口的其他谷物、各种肉类等另外计算。
海南地区双季水稻实验田
客观地回顾过去,冷静地看待现在,吃饱饭的重要意义促使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坚持实事求是、严谨认真。60多年前的近公斤/亩,现在的实验阶段才刚刚突破1公斤/亩,其中的酸甜苦辣,全世界也没我们最了解。
这可是对自己的肚皮负责,每天不往肚皮里面装进足够的主食和辅食,肚皮就会咕咕叫,不仅自己听得见,有时候声音能大到旁边的人也会听得见。
天府之国:四川地区美丽的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