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从亩产近百到多斤,麦田里走出10多位院士,知道他们吗?》说到,年春,新中国的小麦战线爆发了首场条锈病大会战。金善宝、蔡旭、赵洪璋等专家大展身手,“碧蚂1号”、“南大”等小麦种初试锋芒。现在,人们形象地把种子比喻为农业的“芯片”,业界公认,良种对农业增产的贡献在40%以上。这也说明,仅有优良种子还不够。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年9月,浙江慈溪人余松烈辞去上海的工作,来到济南,加入山东农学院,即现在的山东农业大学,自此与山东结缘。山东是我国小麦传统优势主产区,也成为余松烈事业扎根的肥厚土壤。他创建了自己的小麦育种和栽培试验田,在开展育种研究的同时,虚心向身边的劳动模范等种粮能手学习栽培。余松烈经常下地,与劳模一起干农活,边干边观察,从中发现好的经验、技术等。年,余松烈又深入滕县,扎根了五年,结合自己多年的积累,展开了系统研究、试验,最终集成、创新了一套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当时,山东小麦平均亩产约公斤。他带动滕县80多万亩小麦全面丰产,成为全国典型。年,余松烈受命担任山东省小麦技术顾问团团长,还成为农业部小麦专家顾问组成员,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积极推广到山东及周边省份。据统计,推广了3亿多亩,增产小麦多亿公斤,节约种子15亿公斤。山东60%以上的小麦种植采用了他的成果。相关成果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余松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了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奠基人。小麦条锈病研究的奠基人还有一位和余松烈同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也研究小麦,叫李振岐。他生于年,比余松烈小1岁,河北遵化人。在老家上完高中后,20岁的李振岐和同学一起逃离了敌占区,考入山西大学英语系。年底,因西南战事吃紧,22岁的热血青年李振岐参加了青年远征军,并赴印度接受了军事训练。次年6月,回到昆明待命。8月,日军投降。一心要杀敌的李振岐退伍,转学到了西北农学院(即现在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保系,开启了杀病毒保植物的人生新征程。年春的条锈病大爆发,导致我国小麦大减产。培育抗病新麦种很有必要,研究、防控病害传播也很重要。因为这些病菌大致5.5年会变异、生成新小种,而培育新麦种需要一个过程,往往育种跑不过病害。李振岐主持了全国性相关研究,深入陕、甘、青等地,揭示了小麦条锈菌的变异、传播规律,提出防治对策。他发现,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环境,陇南和陇东等早播冬麦区,是全国性的秋季菌源基地和传播桥梁地带。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从传统优势小麦主产区山东,走出了我国小麦栽培学奠基人余松烈。从西北则走出了小麦条锈病研究的奠基人李振岐,也是我国植物病理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小麦育种也在前进。年,从山东农学院毕业后,李振声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主攻牧草。响应国家号召,他年来到陕西。看到条锈病带给农民的伤害,李振声的人生战场由牧草转到了小麦。他曾这样科普:小麦至少有年的历史,年里又发生了两次价值重大的进化。一次是麦穗中的一小穗,由一粒种子进化为两粒种子,增产一倍。第二次是小麦种子能发面,利于人类更好地食用、消化、普及。而这两次进化都是山羊草的功劳,与古小麦“婚配”、生成了“爱情新种子”。受此启发,李振声要寻找理想中的那棵草,促成与小麦的再次“婚配”,育成更好的“爱情新种子”。但千百年太久,他要只争朝夕。李振声选中了长穗偃麦草,前前后后用了20多年,育成了“小偃”系列新麦种,开创了远缘杂交派,成为“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其中的“小偃六号”,几年时间就推广万亩,增产小麦32亿斤。尤为重要的是,“小偃6号”成为我国小麦育种的重要骨干亲本,衍生了5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3亿多亩,增产小麦超过亿斤。李振声还是我们著名的农业发展战略专家,年,组织实施了“农业黄淮海战役”,推进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未完待续,敬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