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界的袁隆平养活上亿人,增产小麦

中国其实还有一位“袁隆平”,这可能是一个你难以置信的事实。

这位泰斗呢,曾让小麦产量一度超过水稻,为中国增产粮食千亿公斤,养活上亿人,在业内和袁隆平并称,南袁北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坐镇南方,改良水稻,大大提高了产量,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而在北方,李振声研究小麦,培育良种,甚至一度让小麦的产量超越水稻。

中国竟然还有这么一号大神人物,但是,你竟然完全没听过他的名字,而且这位大神仍然健在,他的名字叫“李振声”。

年,他出生于山东淄博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要知道,、1、2这三年,山东连续大旱,葱根、蒜皮、榆树叶都吃光了,饿是李老童年最大的阴影。因而,解决饥饿也成了他一生的追求。

8年,李振声跨进了山东农学院的大门,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那天他便立下誓愿,毕业后我一定要多种粮食,让每个农民都有饭吃。

年,他为响应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和生活,选择奔赴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研究所开展小麦育种研究。从此,李振声开始了在大西北31年的科研生涯。

8年后,黄河流域一场不幸且无解的灾难骤然降临,这里爆发了条锈病。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中典型的气流传播大区域流行性病害,具有发生区域广、流行频率高、危害损失重的特点。刚刚开始侵入的时候肉眼是看不见的,到了后期以后病菌症状才显示出来,在小麦叶片上会发现一行一行的粉状的东西,晃眼一看像生锈一样,远处一看小麦叶片是一片黄,“像黄锈一样的孢子堆是一行一行、一条一条的,我们叫条锈,即条锈病”。一旦发病将会在大面积范围内流行,会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减产30%到50%,甚至绝收。为此,小麦条锈病这种传染性极强的病害有“小麦癌症”之称,严重威胁着小麦粮食生产。然而,当时全世界都拿它没办法,农民只能眼睁睁看着超过亿斤,相当于万人一年的口粮,几夜之间便化为了泡影。

抱着毅然决然的“死志”,年仅27岁的李振声,悍然向这个全世界都无解的大难题,发起了一次有一次的冲击。经过大量研究,李振声终于有了惊喜的发现,一种叫偃麦草的杂草对条锈病有很强的抗性。于是,他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能不能把草的基因杂交给小麦呢?

但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野草和小麦杂交,这项研究在当时被许多人视为“瞎扯”。果然,研究进行到足足第7年时,项目依然毫无进展,第8年还发生一场灾祸。阴雨连绵40多天后突然放晴,冷热交替之下,0多株杂交小麦几乎死绝,麦田一片青黄。

这可是李振声8年来悉心培育的全部心血啊,那一天,李老踉踉跄跄地走在其中,仿佛完全丢了魂魄一般。可突然,一抹金黄刺入他的眼帘,有一株小麦种子竟然依旧饱满,这就是他要的“抗病小麦”。

8年心血,失而复得,换作旁人,这样的惊喜,如何能不冲昏头脑,但李老却没给自己一点点时间去庆功,而是在当天就投入到了改良研究的工作当中。

时间如白驹过隙,等到小偃6号问世时,已经过去了整整25年,李振声已经从一个小伙子变成了两鬓花白的老人家。小偃6号此后成为我国推广时间最长的自育小麦品种,并于年获得国家发明一等奖。

在无数次的试验、失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带领课题组克服了小麦远缘杂交不亲和、杂种后代不育、疯狂分离等困难,成功育成小偃麦八倍体、异附加系、异代换系、易位系和“小偃”4号、5号、6号、54号、81号等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并迅速推广,其中仅“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1.5亿亩,增产粮食40亿公斤。小偃系统衍生良种70多个,累计推广面积大约在3亿亩以上,增产小麦超过了75亿公斤。

由于小偃系列抗病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在黄淮流域冬麦区广泛种植,一时间,“要吃面,种小偃”的民谣广为流传。

为了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后来的他又继续开展染色体工程研究,3年后“代96问世”,打破全球单产纪录。但为此,他却错过了与妻子的最后一面。06年,李振声活的最高科技学技术奖项,他说这个奖太大了,不知道要怎么回报国家。

于是,自认为身子还硬朗的李老转身又投入到了“渤海粮仓”项目。如今,李老已经足有90岁高龄,但你仍然能在田间地头,看到这位孜孜不倦的“麦田守望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hy/5437.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