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六月,也进入了小麦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麦穗沉甸甸地散发着独特的香味儿,对于牛集镇王井村的赵大姐来说,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按理说,田里的小麦,要在六月五日前后收获才是最佳时期,可她听说今年种植红薯会有利可图,和邻居一商议,反正也不在乎这几天,提前收获也不会有特大的损失。
人们都把六月称之为金色六月,大概就是因为这成熟的小麦吧,远远望去,一片片的麦田,还真像金色的海洋,小时候感觉最忙碌的就是收获小麦的季节了,那时候没有收割机,村里人便早早把麦场碾压平整,把镰刀磨锋利了,备好木杈、木锨、石磙等必备农具,从而迎接小麦收获季节的到来。
从拎着镰刀下田割麦,到打场、翻场、晾晒、堆垛,整个麦季结束,没有十天半个月是忙不完的。那时候农村人对收获小麦是非常重视的,就连中小学校,也都为了收获小麦而放假,称之为麦假。
看着大人们忙碌,孩子们自然也闲不下来,八九岁的年龄就得和大人一样,拎着镰刀进田割麦,岁数在小些的,就做些生火做饭、喂牛看家的活儿,反正无论干啥,谁都闲不下来。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麦收的季节渐渐不再忙碌了,麦场和耕牛渐渐消失了,农村人外出打工的越来越多了,村子里渐渐安静了下来。
虽然外出打工比较挣钱,但麦收的季节,在外打工的村里人,还是回来帮忙家里收割小麦,不管在繁忙的建筑工地上打工,还是在制度森严的工厂里上班,只要说声我要回家收麦子,领导基本上都不会拒绝这条要求的。
特别是家里的青壮劳动力,回家帮忙收麦子,既解决了家里因劳动力不足而带来的困难,又能借此机会回家和家人团聚,即使后来收割机逐渐普及了,麦收的季节,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还都保持着回家看看的习惯。
但近几年,情景又出现了变化,很多人抱怨,从外地千里迢迢回到家里,来回路费也是个不小的数字,到家里也帮不上什么忙,吃吃喝喝又花很多钱,不值得,所以,麦收的季节,我们看到在田间负责收麦子的,都是以家庭妇女和老年人居多。
赵大姐家就是如此,她跟着收割机在田里来回的跑,嘴里不断嘱咐四季师傅,要把麦茬留低一些,把活儿干得漂亮一些。
他家老公前两天就来了电话,说与其花两三千元回去一趟(车票和礼物),倒不如把这些钱寄回家,这样可以为家里带来更多实惠。
听老公这样说也挺在理,赵大姐也就不在意了,反正现如今收麦子都是机器收割,回来不回来照样收小麦,就像今天,她家四亩小麦,不到两个小时就收完了,脱好粒的小麦直接卸在地头的水泥路面上,晾晒三两个太阳,就有收购小麦的商贩上门收购了,连拉到集市上的力气都能省去。
村里人说,你家老公做法是对的,与其把钱都浪费在路上,倒不如多攒点钱拿回家,还有人说,现如今大家都钻到钱眼里了,只顾着挣钱,连收麦子这样的季节都不回家看看,不知道再过一些年,咱农村麦收的季节,又会变成一副神秘模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