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曾鸣任国战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张遂旺
5月19日,日晴风暖,由省农科院主办的全省优质小麦产销对接会在安阳市召开。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风吹麦浪,麦穗飘香,现场许多当地种粮大户喜上眉梢,忍不住感叹:“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在广润坡10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区,记者看到粒粒饱满,整齐一致的小麦,便是新一代优质强筋小麦品种“郑麦”。据省农科院小麦所所长雷振生介绍,“郑麦”品质优良、面粉吸水特性突出、面制品出品率高,年经国家审定推广,面积已突破万亩,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产销对接会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省农科院院长张新友自豪地说:“自年以来,我省已实现了品种的多次大规模更新换代,推动单产水平由.3公斤/亩增长至公斤/亩。“
近年来,全省小麦新品种层出不穷。郑麦、郑麦、郑麦、郑麦等系列优质小麦品种,不断刷新河南优质小麦高产记录,现在年推广种植面积在万亩左右;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郑麦,曾连续6年居全国小麦种植面积第一位;郑麦连续多年成为我国优质强筋小麦订单生产第一大品种。
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种粮大户、粮食企业纷纷踊跃发言,与来自省农科院、省农业农村厅的专家们面对面交流,16家农民合作社与企业现场签约成功。
“在加强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研发的同时,通过大力开展科技成果示范与推广,加快小麦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探索创建了‘科研单位+合作社+加工企业’订单生产的小麦产业化发展模式。”张新友告诉记者,这种模式实现了优质小麦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单品种收储、订单化销售,促进了优质小麦生产、收购、加工的有效衔接,有力提升了全省小麦质量效益和产业竞争力,推动了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河南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中国粮仓”地位举足轻重。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种子是关键,多年来全省农业科研单位全力以赴,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印。
目前,我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其中玉米良种覆盖率%,小麦良种覆盖率98%以上;有效支撑了我省粮食的持续稳产增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大家对食品的需求不断向营养、健康、绿色转变,消费正在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和‘吃得健康’。”雷振生说,目前,我省正大力推广适销对路的强筋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特别是企业认可度高、种植大户和农民喜欢的优良品种,从源头上推动优质小麦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的小麦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编辑:张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