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报告请登录。
1、全球及国内主要农产品供需情况
1.1.水稻
1.1.1.全球大米供需情况
年全球大米产量5亿吨,消费量4.9亿吨,大米产量、消费量基本相等。预计/年度全球期末大米库存1.8亿吨,库存消费比约为37%,全球大米供需平衡,库存较为充足。亚洲为全球最大水稻种植区,年亚洲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球的90%。年全球大米出口量约为万吨,占消费总量的不到10%。印度、泰国、越南是全球前三大大米出口国。年度,印度、泰国、越南的大米出口量分别为万吨、万吨和万吨,占全球大米贸易总量的24%,17%,16%。
1.1.2.我国水稻不依赖进口,基本自给自足
为了确保粮食安全,我国对小麦、水稻、玉米三大谷物进口实行配额管理,关税配额内进口的货物,一般实行低关税;超过配额则不准进口,或者缴纳较高的进口关税。对于配额内大米进口,执行1%的进口关税税率;最惠国进口关税税率为65%,一般进口关税税率为%。-年,我国每年水稻进口配额一直维持在万吨,每年进口量基本都在配额以内。/年度我国水稻进口量约为万吨,仅占全年消费总量的2%,我国水稻供应不依赖进口,可以实现自给自足。大米进口配额外高关税限制了国外大米的进口,保证了国内大米市场的相对稳定,导致国内大米市场与国际市场联动性较小,国内大米市场相对独立。国外进口大米的到岸完税价格略低于国内大米价格,年来越南进口大米的到岸完税及约比国内大米价格低15-20%。
越南是全球第三大大米出口国,农业是越南的支柱产业。根据USDA数据,年越南生产大米万吨,国内消费万吨,出口万吨,期末库存约为万吨。越南大米库存量很低,库存消费比仅为6%。因此,在新冠肺炎可能导致短期内国内大米供需失衡的情况下,年3月25日越南宣布临时性暂停越南大米出口,3月28日前将暂停签署新的出口协议。越南临时性暂停大米出口导致3月以来越南大米价格持续上升,我国进口越南大米到岸完税价上升至年7月以来最高水平,3月涨幅达到15%。由于我国大米基本不依赖进口,因此越南临时性暂停大米出口预计对我国国内市场影响较小,但对于欧盟、西非、东盟等对越南大米进口依赖较大的地区预计会造成一定冲击。
1.1.3.国内水稻基本产需平衡,但面临去库存压力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年起我国对水稻实行最低收购价*策。-年,*府连续7年上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导致国内水稻产量和价格持续上升,水稻库存高企。年我国水稻产量增长18%达到2亿吨,国内水稻库存消费比由年的20%上升至年的接近50%。
处于调整国内水稻库存考虑,年国家首次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将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下调0.02元/斤,并在、年我国连续两年全面下调早籼稻、中晚稻、粳稻的最低收购价。在*府价格*策的引导下,我国水稻产量有所下降,但仍然大于消费量,水稻库存持续积累。-年我国水稻库存消费比接近70%。
受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及国内水稻库存逐年升高影响,国内水稻现货价格逐渐回落。年国内水稻平均亩产产值约为元/亩,每亩物质与服务费用约为元/亩,如果刨除土地成本及人工成本,农民种植水稻基本没有盈利。
在年我国水稻产需结余已经明显缩小、水稻供给侧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农民种粮积极性及农民种植收益,年国家停止继续下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并于年将早籼稻和中晚稻价格上调0.01元/斤。通过南方双季稻改单季稻及减少东北井灌稻种植面积等方式,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由年的万公顷下降至年的万公顷(约为4.45亿亩)。年国内水稻产量基本等于消费量,水稻实现产需平衡。
但是,国内水稻期末库存消费比依然接近70%。截至/年度,预计我国水稻库存约1.3亿吨,其中相当一部分为超期储存粮,我国水稻去库存压力较大。为了去库存,国家计划年定向投放部分超期储存稻谷用于生产乙醇,第一批计划投放万吨。在国家上调水稻最低收购价及库存水平依然加高的情况下,预计年国内水稻价格小幅上涨,播种面积以稳为主。
1.2.玉米
1.2.1.全球玉米供需情况
年全球玉米总产量11.1亿吨,总消费量11.4亿吨,产需基本平衡。预计/年度全球玉米期末库存将达到3亿吨,库存消费比约26.19%。-年间,由于全球玉米消费量持续上升,导致玉米库存有所下降,但整体库存较为充足。年全球大米出口总量约为1.6亿吨,占全球大米总消费量的约13%。美国、巴西、阿根廷、乌克兰是全球前四大玉米出口国,年玉米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出口量的26.42%、21.71%、20.20%和19.30%。
1.2.2.国内玉米进口占比较低
我国对玉米进口实行配额制,-年,我国玉米进口配额一直维持在万吨,且国内玉米进口量一直维持在配额以内。对于配额内的玉米进口,我国执行1%的玉米进口关税税率;最惠国进口关税税率为65%,普通进口关税税率为%。近年来我国玉米进口量与国内消费量比一直维持在2%左右,我国玉米能够实现自给自足。
美国和乌克兰是我国主要玉米进口国。根据海关总署数据,年我国从美国、乌克兰分别进口玉米32万吨和万吨,分别占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7%和86%。年前美国是我国最大的玉米进口国,年后乌克兰玉米进口量大幅上升,乌克兰成为我国玉米第一大进口国,美国玉米进口占比明显下降。年来,国际玉米价呈现缓慢上涨趋势,年6月后配额内进口玉米到岸完税价高于国内玉米现货价,进口玉米不具备价格优势。
1.2.3.国内玉米产消出现缺口,去库存接近尾声
年,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保持市场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我国对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实行玉米临时收储*策。在临时收储*策的支撑下,我国玉米价格及产量逐渐上涨。年国际国内玉米价差达到元/吨,中国玉米在国际市场丧失竞争力。另外,玉米产量持续大于消费量,导致国内玉米库存高企。年我国玉米库存消费比超过%,玉米去存压力巨大。
年,为了缓解国内玉米高库存和玉米价格需求长期倒挂的问题,国家将东北地区的玉米临时收储*策调整为“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年)》,确定农业现代化五方面发展任务。目标到年玉米种植面积比年减少0.7亿亩。
玉米临储制度取消后,玉米价格快速下跌,产量逐年下降。年后,我国玉米产需开始出现缺口,国内玉米库存逐渐消化。根据中国易汇估计,/年度,预计我国玉米产量和消费量分别为2.4亿吨和3亿吨,期末库存消费比将下降至39.94%。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3月最新预测,预计/年度我国玉米产量、消费量分别为2.61亿吨和2.81亿吨,产消缺口万吨。目前市场普遍认为我国玉米临储库存约为-5万吨,库存消费比降至20%左右。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玉米播种面积从年的.8万公顷(6.75亿亩)降至年的.0万公顷(6.19亿亩),国内玉米去库存任务基本完成。
我国玉米消费可以分为食用消费、饲用消费、工业消费、种子用量、耗损及其他五大类。根据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数据,近五年我国玉米消费量在1.8-2.8亿吨之前。其中,饲料消费消耗玉米最多,约占消费总量的60-65%;其次为工业消费,约占玉米消费总量的25-30%;食用消费仅占总消费量的3-4%,其余为种子用量和损耗。因此,饲料消费变动对玉米消费总量影响最大,而饲料消费量主要受国内畜禽养殖量影响。根据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测算,年全国毛鸡出栏量将继续增长8%,另外,我国生猪存栏量也有望在年内触底回升。因此,年我国饲用玉米量有望继续上涨,带动玉米消费量提升。
综上,由于目前我国玉米库存水平偏低,且国内玉米产消出现缺口,因此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价格联动性预计会明显增强。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的背景下,局部地区短期供需失衡可能导致国际粮价波动,从而影响国内玉米价格。预计年国内玉米供需整体偏紧,玉米价格有望继续上涨。
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