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三)小麦
与稻、粟、大豆都是中国土特产不同,小麦是外来物种。引进的时间倒也很早,有四千五百多年了。 从欧洲经欧亚大草原传到我国的辽东半岛。但在引进后的二千多年里小麦一直没能成为人们的主食。默默无闻了二个多世纪。为什么呢?因为那时的中国人煮粮食都是整颗粒煮,也整颗粒吃,大米、小米、*米、大豆都这样吃,于是种了小麦也这样吃。但小麦有厚厚的麸皮,口感不好,于是没人喜欢吃。但没人喜欢吃却仍有很多人种,为什么?用来喂马喂牛喂鸡。直到周朝晚期发明了专门磨面的石磨,麦才成为了主食。但面食的顶峰是在宋朝。馒头、面条、包子、油条都是这个时候出现的。北方的有钱人跟着朝廷到了南方,结合南方的烹饪方法又发明出馄饨、月饼等,南宋时期以面粉做的各色面食面点多达二百多样。其实,这个也反映了南宋这个怪胎的特殊之处,逃到南方的中高层阶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了经济发达地区,就没想着打回老家,只想着享乐。而原先就生活在南方的绝大多数人更不愿意为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北方失地去打仗。所以,像岳飞那样的收复失地的*事行为,既没有*事实力基础,也没有上层和底层社会的支持,注定是不会成功的。唯有北方失地上的老百姓在*治、经济重压下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才有可能成为能够对抗外族统治的最强劲的力量。在这点上毛泽东是英明的,开展敌后武装斗争,正是组织最有反抗意识的群体并迅速壮大自己力量的 举措。
又扯得远了,言归正传。说起来,大豆的营养价值比粟高,粟的营养价值比小麦高,小麦的营养价值又比大米高。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高大,吃面食吃小米吃大豆是主要原因。小麦现在跟大米一样越来越精细,抛弃了太多的外层营养。建国初的八五(即一百斤麦子出八十五斤面粉)标准粉早已不见踪影。口感越来越好,营养成分越来越少。但太医跟北方人一样很讨厌南方一些用膨松剂做的馒头、包子,一点没有扣弹的感觉,好像吃棉花。太医顺便告诉大家一个家庭做面点的诀窍:做包子、馒头和面时掺入一点淀粉,面团易成型,口感韧及扣弹。做饼干、蛋糕则不要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