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青少年祛除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qbdf/181124/6669956.html年2月3日,PlantCell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完成的题为“Anatlasofwheatepigeneticregulatoryelementsrevealssubgenome-divergenceintheregulationofdevelopmentandstressresponses”的文章,揭示普通小麦 因组非对称调控的分子机制,同期发表编辑评论文章。图1:主要发现小结上图:在发育过程中,PcG复合体和REF6去 化酶协同调控H3K27me3动态变化影调控元件在 因组间的活性差异,进而决定组织特异性。下图:在应激反应过程中,调控元件的密度,转录因子结合及表观修饰协同作用决定 因组的差异响应。广泛种植的普通小麦(Triticumaestivum,2n=6x=42,AABBDD)基因组庞大(16Gb)而复杂,由三个二倍体祖先草杂交加倍形成,包含三组相似的 因组。适应不同环境的二倍体基因组融合显著提升了六倍体小麦的环境适应性。与其祖先种相比,普通小麦具有明显的多倍化优势,如植株更高大、种子更饱满、具有更强的抗逆性。近年的研究揭示了普通小麦三套基因组的差异基因及差异表达模式,而 因组表达的时空调控特异性调控机制仍不清楚,庞大而复杂的基因组限制了机制研究的深入开展。图2:模型图刻画DNA调控元件,表观因子与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普通小麦 因组非对称表达模式。作者利用定量表观基因组分析方法,鉴定到普通小麦中的上万个基因远端调控DNA元件,并将其与靶基因相关联。作者进一步揭示了 因组非对称调控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组织发育与逆境响应过程中的特异性作用(图1-2)。这一工作为从遗传和表观遗传互作角度解析普通小麦高度可塑性与广泛环境适应性提供了新的线索。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张一婧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薛勇彪研究员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博士生王梅月、张郁芸和张玉娥副研究员、李子娟博士为论文的共同 作者。南京农业大学张文利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童依平研究员合作参与本项工作。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研究计划的资助。论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