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妈妈的七夕朋友圈,到底有多接地气

伍德灯 http://pf.39.net/bdfyy/qsnbdf/190328/7004403.html

大家好,我是窈窕妈妈。

每每临近情人节,打开朋友圈,总能吃到各种口味的狗粮,就连广告都在提醒我们:

你也要有仪式感啊!

可生完宝宝这两年,我对仪式感的看法慢慢改变了。

今天虽然是七夕,但下班大概率很晚,匆忙吃饭,哄孩子睡觉,洗洗涮涮抓紧时间休息……

我最想达成的仪式感,是跟老公孩子好好吃顿饭。

我还计划着明晚补上这一餐,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就配文:

“好好吃饭!”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产后复工这一年多,我跟老公都格外忙。

在外面“高盐、高油、高糖”地吃习惯了,现在口味变得特别重。

老公更是时不时地陪客户,胃越来越不好。

还有儿子,刚2岁多,这个年龄段需要注意的饮食问题最多,但没法亲自给他做。

周天好不容易在家休息,想的都是多睡会儿觉。

说实话,儿子平时跟着奶奶吃饭也放心也不放心。

老人觉得2岁多就不必那么“娇气”,多放点调味品孩子吃得也香,长得也结实。

虽然我们一家三口不常一起吃饭,问题倒是很一致。

今年5月份体检,大毛病没有,小毛病不少。体检报告里每年都有“健康饮食”这条建议。

我常常跟老公感慨:

好不容易结了婚、有了家,还生了宝宝。

看上去一切都上了一个台阶,最基本的饮食却越来越马虎。

不只是我有这样的困扰,我身边的几位职场妈妈都对此表示无奈。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王姐说:

“我老公去年体检高血压,才36岁,经常头晕胸闷。

当时听完医生的建议,才发现我们家饮食习惯一直有问题。

不管在家做还是出门吃,都是高油、高盐,要不然就觉得不好吃。

而且为了图方便,我还经常做一些卤制、油炸的肉食。

好好吃饭说起来简单,实操很难……”

小白说: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像咱小时候啥吃的都没有,可我反倒觉得这对孩子不好。

我闺女也是老人给带着,现在天天跟要爷爷奶奶要零食,还不让我知道。

爷爷奶奶也不拦着,各式各样的小零食吃个没完。

也跟爷爷奶奶讲过,各种添加剂、调味剂会影响孩子发育……

唉……除非自己亲自带。”

娜娜说:

“先不说别的问题,高盐饮食在中国家庭可太普遍了。

大多数人不知道“隐形盐”的概念,不知道过量摄入钠元素对健康的危害。

我们常吃的一些点心、面包、挂面、海鲜……甚至是蔬菜,都含有钠元素。

如果做饭盐放得太多,钠元素大概率摄入超标。

尤其不到3岁的小宝宝,从小这么吃肾脏负担会变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看完这些,应该能理解我为什么把“好好吃饭”当作一种仪式感。

现在大多数家庭,从老人到孩子,很难真正做到“轻盐少油少糖”。

不久前,六月鲜·轻品牌携手《新周刊》联合发布国内首部减盐白皮书。

数据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摄入10.5g的盐,远远超过世卫组织、《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标准。

国务院也在《“健康中国”规划纲要》中提出:到年,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降低20%。

先不说别的问题,我们真的应该先把“减盐”提上日程。

随着健康饮食的普及,现在大家都知道饮食要尽量避免“重口”。

可具体到生活中,又不知道怎么“减”,而且“减盐”不会影响口感吗?

其实“减盐”没那么难。

我们可以先从家里的调味品着手,在不影响口味的情况下实现“轻盐饮食”。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首先是大家最关心的婴幼儿饮食。

理论上,宝宝1岁以后辅食可以加盐,这个时候我们会很在意“宝宝能不能吃盐、吃多少盐”这类问题?

但是随着宝宝长大到两三岁,就放松警惕了。

其实1~3岁之间,宝宝对钠元素的需求还是很小,核心思想还是要少吃盐。

所以在给孩子做辅食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hy/1872.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