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到这个时候都有不同程度不同原因的小麦旗叶干*枯尖现象的发生,老百姓很是着急,不知道什么原因导致的?会不会减产?为此,小编咨询了相关小麦栽培专家,得出了准确答案。
1、小麦撒肥造成的肥害部分麦农在小麦扬花期浇水时仍有撒施肥料的习惯,由于田间群体过大或有露水时,少量肥料会粘着在上部叶片上,慢慢溶化后由于浓度过高造成叶部细胞液外渗,继而发生烧叶。这种原因引起的旗叶干枯一般全田分布有规律,与肥料抛洒线有密切关联,且在撒肥后集中出现。
2、错误施药或浓度过高造成的药害有些麦农在喷洒农药误用了除草剂或选择了小麦敏感的药剂(如敌敌畏)或没有严格控制好用量,造成药液浓度高,也会造成对叶部的 ,继而导致干尖,但是一般药害出现时会常伴有不规则的焦枯斑点。
3、施肥不平衡造成的缺素症有时由于田间某种营养元素的缺乏或拮抗,也会造成小麦旗叶干尖,比如小麦缺铜症等。
4、低温冷害有时抽穗前后会遇到昼夜温差较大的天气或种植了对温度很敏感的品种,也会造成旗叶干尖现象。
5、小麦*矮病*病小麦蚜虫会传播此种病害,染病后的典型特点是从最上部或新叶发病,从叶尖向叶基缓慢变*,继而出现干尖现象。
6、品种种质遗传因素近年在小麦育种中所发现的一种叶部坏死性状(由核显性基因控制),具体表现为某些品种或其衍生品系中,在从抽穗到成熟,不可恢复的出现叶片尖部严重干枯现象(多数叶边严重,中间轻而形成的倒v型),导致抽穗后的几片或一片叶子中三分之一(部分旗叶严重的可达三分之二)的部分出现急性枯死而失去生理功能,但仅仅表现在叶片上,植株仍然能正常抽穗结实,而这些品系经杂交后也能极高机率的将这一干叶尖性状传至下一代。据调查,含有烟农15或郑麦一定血缘的品种,这种情况偏重。
7、光照过强制造的植株体内化学能物质过剩众所周知,植物光合作用的是利用太阳光做动力,有个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一个过程,会产生一种叫活性氧的物质。在光照过强时,有些品种光合作用过强,产生的化学能(活性氧)物质过剩,会破坏光合系统继而出现干尖叶现象,好比人类营养过剩时也会产生疾病一样的道理。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干尖现象一般比较普遍。
8.小麦缺水性干尖由于土壤过于沙质或是浇水不及时或者盐碱地小麦水分无法正常吸收时,上部叶片蒸腾过大而根系供水不足造成干旱迫胁时,植株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先从整片叶片叶面积较小的叶尖部位开始细胞脱水出现干尖,从而保证旗叶下部叶面积较大的部分正常生理活动,就出现了缺水性干尖。这种干尖出现时往往不是只出现上部旗叶上,而下部叶片往往干*更严重,还会伴有叶片卷曲现象出现。
9.小麦叶枯病在小麦中后期叶功能开始降低时,受链格孢属等真菌入侵影响,部分麦田容易引发叶枯病,叶枯病严重时也会导致叶片干枯,不过与其他原因不同的是叶枯病引发的叶片干枯不仅仅限于旗叶,有时全株叶片均可发病。
现代 研究表明,小麦穗部非叶性器官(麦芒、颖壳、穗下茎等)在产量形成中占的比重 ,超过50%,而旗叶只占到17%-20%左右,其次是倒二叶;另外发现,小麦营养供给机制协调性很强,当一片叶片出现问题时,其他叶片会加倍加速供给,因此一般情况下的旗叶干尖不会对产量有明显的影响。当然,若是出现了*矮病*病或因药害肥害或缺素引起的叶片异常就要额外采取挽回措施了,避免造成更大影响,可以喷施芸乐收或保美乐等产品来调节生长、促进营养的吸收与分配、延缓衰老增加产量;对于*矮病*病需要及时防治蚜虫,同时喷洒阿泰灵抑制病*恢复生长;对于叶枯病需要及时喷施苯醚甲环唑加丙环唑等药剂进行防治,及早控制,避免带来更大的损失。作者金秋仟村
玉米穗腐病,防治要“多管齐下”
继年之后,今年玉米穗腐病在各地均有一定程度的发生,对产量和品质有较大负面影响。为此,笔者特撰写下文,供参考。
1、发生的原因。为多种病原菌浸染引起的病害,主要由禾谷镰刀菌、串株镰刀菌、层出镰刀菌、青霉菌、曲霉菌、枝孢菌、单瑞孢菌等近20多种霉菌浸染引起。病菌种子、病残体上越冬,为初浸染病源。
病菌主要从伤口侵入(玉米螟、双斑长跗萤叶甲等害虫的侵害会加剧发病),病菌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温度在15℃~28℃,相对湿度在75%以上的“低温高湿”条件易于病菌的浸染和流行(同时也会有较重的顶腐病发生)。另外,玉米粒没有晒干,入库时含水量偏高。以及贮藏期仓库密封不严,库内温度升高,也利于各种霉菌腐生蔓延,引起玉米粒腐烂或发霉。
2、表现症状。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褐色霉层,即病原蓖的菌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仓贮玉米受害后,粮堆内外则长出疏密不等,各种颜色的菌丝和分生孢子,并散出发霉的气味。
3、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播前用含有戊唑醇+咯菌腈,或多菌灵+苯醚甲环唑等杀菌剂成份的种衣剂,可减轻危害,且预防丝黑穗病和瘤黑粉病。
2、适当降低密度。当前的玉米生产上留苗普遍偏密,由此诱发病害虫害加重以及抗倒性降低。建议:一般小穗型品种,肥水条件较好的地块, 的亩密度在株左右,一般地块株左右即可(单穗籽粒重在3~4两左右,亩产~斤左右,如果你加大密度,肥料水分要很大一部分供应到多出来的玉米秸秆上,单穗籽粒会降低的,反而会有减产)。大穗型品种要稀植,例如:“蠡玉88”在全国农技推广中心组织的五省品种展示田中,亩密度仅仅只有株,也表现良好。中国红轴品种“十星三”亩密度保持在株~株。据河北农大实验,“缩小行距、扩大株距”的方式,可利于抗倒、减轻病虫害、促进增产。
3、科学施肥。增施钾肥可显著提高抗病能力,且抗旱抗倒,利于高产超高产,建议大家一定要“增施钾肥”。有条件的,在玉米小喇叭口期追施尿素+ 钾,可发病轻,产量高。另外,生育期间结合喷施杀虫剂或抗倒剂,可喷施多种“蓝色晶典”等六种微量元素增产剂(锌硼锰钼铜铁)以及促进性调节剂,比如“玉米壮汉一喷八防”组合产品,可减轻发病和提高产量(请注意,锌肥不建议土施,因为施入土壤2天就是失效50%,2周失效2/3,以叶面喷施多元微量元素为宜)。
3、药剂预防。大喇叭口期可选用“乙蒜素+井冈霉素+十乐素”等混用,喷施1~2次。喷药的同时可加入高效持效期长的长效杀虫剂,可预防玉米几乎所有害虫。虽然有些费事费工,但对于防病增产的效果却很显著。特别是在高湿年份,有条件的一定要预防,“投入产出比”比你打工的日工资要高很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