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转发与分享!未经许可,严禁转载与引用)
江苏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科普?创新?服务专栏
11江苏小麦拔节期苗情综合研判与田管建议开春以来,江苏省各地加强小麦生产技术指导和宣传引导,强化各项春季田管措施落实,抓住了早春气温回升快和雨水丰裕、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有效促进了苗情转化升级。据我站近期苗情调度分析,全省大面积小麦已普遍进入拔节期,生育进程早于常年、略迟于上年,一、二类苗比例不断提高,达历史 水平。拔节后随着气温回升小麦进入快速生长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搭好丰产架子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墒情适宜的有利时机尽快因苗施好拔节肥,加强纹枯病、白粉病等监测与防控,剑叶期适施孕穗肥,抽穗扬花期打好以赤霉病为重点的病虫害防控战,确保夏熟丰产丰收。
一、江苏省在田小麦拔节期苗情综合研判
(一)全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研判据江苏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3月20日小麦苗情调度汇总分析,拔节期苗情特点表现如下:
1、生育进程偏快。立春以来全省气温总体正常,无较强低温寒潮,2月份气温明显偏高,有利于大面积小麦冻害后恢复生长,目前我省淮南小麦和淮北旱茬小麦已全面进入拔节期,淮北粳稻茬偏迟播小麦即将进入拔节期,生育进程快(早)于常年,略迟于去年,总体正常。据3月20日统计,全省小麦拔节比例达78.8%,其中:苏南5市达91.5%,苏中3市达84.5%,苏北5市达75.2%。
2、苗情越来越好。据3月20日统计,全省小麦平均叶龄8.7叶(淮北5市8.6叶、苏中3市8.9叶、苏南5市9.1叶),亩总茎蘖81.0万(苏北5市93.7万、苏中3市56.0万、苏南5市47.1万),苗数充足、高于一般年份和高产小麦群体要求,旺长苗、一类苗、二类苗、三类苗分别占4.4%、41.9%、43.4%、10.3%,一、二类苗合计占85.3%,较越冬初期和返青期分别提高了6.9和3.7个百分点,持续向好且为历史 。
表年小麦拔节期苗情调查关键数据表
备注:①小麦面积为技术人员上报口径数,与行*或统计口径不完全一致,仅供趋势性分析参考;②单株大茎蘖应为预计可成穗的淮南4.1叶以上、淮北5.1叶以上的主茎和大分蘖,实际填报时各地掌握标准不一致导致数据的准确性存疑,仅供参考。3、墒情适宜,病害较轻。目前淮南局部地区明显渍害面积仅30万亩左右,比上年度减70%左右,淮北大部分地区土壤墒情较好,有利于小麦拔节生长。纹枯病达防治指标面积约万亩,比上年同期减20%左右,白粉病达防治指标面积仅12万亩左右,比上年同期减60%左右。
(二)江苏小麦产业技术体系研判为及时了解和掌握我省在田小麦生产和长势情况,江苏小麦产业技术体系要求34个示范展示基地,统一于11月10日/25日、12月15日/25日、1月20日、2月10日/20日、3月10日/20日、4月10日、5月10日,定时定点[确定5种类型田块:①适期早播(比适期略早),②适期播种,③适期略迟(比适期迟10天以内),④迟播(比比适期迟10~20天),⑤过迟播(比适期迟20天以上)]查报《示范展示基地苗情调查表》。
江苏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基地分布图
根据小麦产业技术体系3月20日34个示范基地的调查数据汇总整理,比较淮北、苏中、苏南3大片区以及不同播种时期下小麦的生长情况,根据估算比例和面积权重推测全省数据,主要有以下特点:1、全省大部分小麦进入拔节-孕穗期。从全省小麦生长平均指标来看,播期越早,生长发育越快,适期早播的小麦平均主茎叶龄达到10.7叶,适期播种达9.69叶,适期略迟达8.94叶,迟播达7.84叶,过迟播仅6.84叶,播期越迟,生育进程亦慢。从地域上看,从淮北到苏南,同一播期下,叶龄差异不大,但小麦生育进程不一,淮北地区早播、适播及略迟播小麦大部分已拔节,迟播和过迟播的小麦即将开始拔节;苏中和苏南地区除少量过迟播小麦未拔节外,大多已进入拔节-孕穗期。但从亩茎蘖数来看,淮北显著多于苏中和苏南地区。推测全省已拔节小麦占比92.54%,其中淮北87.51%,苏中96.77%,苏南98.69%,生育进程由北向南逐渐加快。
表2全省小麦不同播期个群体生长情况2、苗情总体较好。全省小麦旺长苗占2.32%,一类苗占50.05%,二类苗37.32%,三类苗10.31%,一类苗和二类苗占比达87.37%,对比3月10日数据,旺长苗比例略有降低,可能与3月份的气温回归正常、不再持续偏高有关,一类苗和二类苗总和基本不变,三类苗略有增加。3大片区占比趋势基本一致。
表3全省苗情分类比例及拔节占比(%)3、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加快。开春以来,温度回升,雨水充足,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统计自小麦播种以来不同时期小麦生长情况以及对应的气象数据,从全省来看,小麦平均叶龄为9.12叶,亩总茎蘖数为80.01万,单株次生根数为9.51条,全省大部分已过高峰苗期。3月份以来,雨水较为充足,阶段积温显著高于前几阶段,小麦进入快速生长发育阶段。从地域上看,淮北近期积温及降雨量<苏中<苏南,而淮北光照>苏中>苏南。表4全省小麦关键时期苗情及阶段气象数据表淮北地区3月20日小麦平均叶龄为9.25叶,亩总茎蘖数94.40万,单株次生根10.75条,与3月10日相比,叶龄增加1.08叶,亩总茎蘖数减少1.18万,次生根增加1.61条。3月以来,降雨量明显增加,有效缓解了淮北地区的旱情。表5淮北小麦关键时期苗情及阶段气象数据表苏中地区3月20日小麦平均叶龄为8.99叶,亩总茎蘖数68.74万,单株次生根8.10条,与3月10日相比,叶龄增加1.17叶,亩总茎蘖数减少1.27万,次生根增加1.08条。3月以来,苏中地区此阶段温光水较为适宜,雨水偏多。
表6苏中小麦关键时期苗情及阶段气象数据表苏南地区3月20日小麦平均叶龄为9.06叶,亩总茎蘖数58.72万,单株次生根9.64条,与3月10日相比,叶龄增加0.93叶,亩总茎蘖数减少4.22万,次生根增加0.86条。苏南地区此阶段温光水条件较好,雨水偏多,小麦生长迅速,部分田块小麦拔节后小分蘖开始死亡,总茎蘖数随之减少较为明显。
表7苏南小麦关键时期苗情及阶段气象数据表暖冬高积温使冻害小麦苗情得以恢复生长,并达到10年来 。
▲盱眙基地3月9日麦田(李永和供图)
隆不当化除后遇强寒潮袭击严重冻害麦田,通过亩增施恢复肥15斤尿素,现已基本恢复正常长势。↓
▲遭冬季强寒潮袭击后某农场1月19日(左)的麦田,增施15斤/亩尿素恢复肥后3月9日(右)的麦田
(郭文善教授供图、诊断并提供恢复管理方案)
暖冬高积温使在田小麦生育进程明显加快,早播小麦和苏南小麦仅剩1张余叶。
▲(盱眙基地李永和供图)
▲(武进基地徐洁芬、涂荣文供图)(三)卫星遥感影像小麦长势分析研判
扬州大学农学院农业遥感研究团队常年为冬小麦生产区域监测提供技术和咨询服务。据3月12日对江苏省小麦长势监测结果(如图所示)表明,全省冬小麦整体长势偏好,略好于去年同期水平。进入3月份,气温有所增加,加快了小麦返青和拔节进程,是小麦生育关键阶段,相应的遥感影像光谱特征呈现规律性变化。为了说明面向应用的小麦长势状况遥感监测具有现实农学意义,将划分等级依次对应具有实际农学意义的较差、一般、较好和旺盛4个等级,全省小麦长势较差、一般、较好和旺盛的比例分别是15.38%、34.22%、37.23%和13.18%,长势较差的可能原因是3月份出现几次低温冷冻害所致。农业人员可根据小麦长势状况遥感监测结果确定小麦调优栽培方案,以利于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的小麦种植生产目标。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于3月上中旬以江苏省国产高分辨率卫星GF-1/WFV多光谱影像为数据源,选取NDVI值作为小麦苗情判定的综合指数,监测报告显示:江苏省小麦拔节期苗情与返青期相比,旺长苗占2.6%,同比减少约1个百分点;一类苗占31.7%,变化不大;二类苗占53.7%,同比增加1.5个百分点;三类苗占12.0%,同比减少约1个百分点。即全省以一类苗和二类苗为主,占全省小麦总面积的85.4%。整体来说,返青期与拔节期差异不大,这可能是由于小麦经历返青期后,长势逐渐趋于稳定,苗情监测结果差异不大。
年江苏省冬小麦3月份各区苗情分布如下:苏北5市冬小麦一类苗(25.0%)和二类苗(54.4%)占比较大,三类苗占比为16.6%;苏中3市冬小麦一类、二类苗占比总和约为90%,三类苗占比为7.6%;苏南5市冬小麦一类、二类苗占比约为86%,三类苗为10.6%。其中,苏北地区盐城市临海,遥感影像受海洋影响较大,导致NDVI值偏大,旺苗监测值偏大。
二、当前小麦生产主要问题与隐患
1、部分旺长苗倒伏风险大。本年度我省的旺长苗比例较高,省农技推广总站的汇总比例为4.4%,而扬州大学的长势遥感监测的的旺长苗比例高达13.18%,主要表现为生育进程快、叶龄大,分蘖苗数多,拔节期的高峰苗超过万/亩,目前已接近孕穗期。旺长麦田往往拔节孕穗肥不能正常合理施用、管理被动,易早衰、更易倒伏,极易造成前期辛苦“欢喜苗”、最终“麦倒一把草”。
▲0312网友郑岩发来的旺长苗图片
2、近期气温仍不稳定。我省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春季天气“孩儿脸”、气温多变,俗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受较强冷空气影响,3月22~23日长江以北地区 气温将降至0度左右,对拔长2节以上的小麦可能造成一定程度冻害的影响,但预计冻害程度不会严重。
▲0322凌晨,海安田玉根家庭农场发来的霜冻图片
3、淮南地区阴雨寡照。自2月25日以来,全省阴雨天气明显增多,尽管雨量总体不大,但雨日显著偏多、光照偏少,特别是3月份以来江淮之间南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的雨日高达10天以上,大部分地区日照时数比常年同期偏少3~4成,影响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不利于小麦内在苗情素质提高。
4、后期重大病虫害和灾害性天气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后期赤霉病等主要病虫害流行程度与防控效果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会有重大影响,灌浆、成熟、收获阶段天气条件对小麦产量和品质也会产生显著影响。
▲盱眙基地已发现蚜虫危害(李永和供图)
所以,往后还有倒春寒冻害、连阴雨渍害、病虫害、干热风(高温逼熟)、穗上发芽、烂麦场等许多关口需要攻坚克难,需要通过分类指导确保田管措施一着不让,才能获得丰产丰收。
三、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意见
1、继续施好拔节肥,适施孕穗肥。重施拔节孕穗肥是小麦高产高效的关键。对群体茎蘖数适宜的一二类苗麦田,在叶色正常褪淡、植株基部 节间接近定长、第二节间伸长1~2cm、叶龄余数2.5左右时追施拔节肥,一般亩施用尿素5~8公斤和三元高效复合肥(N、P2O5、K2O各15%)10~15公斤,培育壮秆大穗。对群体过大、叶色未正常褪淡的麦田,拔节肥应适当推迟施用,做到叶色不褪淡不施肥。对于群体过小、穗数可能不足的三类苗和脱力落*严重麦田,要趁目前墒情适宜尽快施用拔节肥,争取足穗。高产田提倡施用孕穗肥,在剑叶(旗叶)露出一半时施用,有显著的增粒增重效果,一般亩追施尿素5~8公斤。2、继续清沟理墒,防渍防旱。近期淮南地区阴雨持续,局部已产生明显渍害,要继续做好清沟理墒,确保沟系通畅,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产生渍害。淮北地区岗坡地局部土壤墒情略显不足,有条件的要结合施肥及时灌拔节孕穗水,补足土壤水分,提高肥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