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让中国人吃上了"百粮之"
你知道吗,在我国几乎所有主粮食作物中,小麦都是的。它就被称为"百粮之",在我国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历程中可谓功不可没。但是,你知道小麦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吗?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主食的呢?今天我就为大家一一道来,揭开小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小麦是从何时传入中国的?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我国古代的主粮食作物包括稻、粟、高粱等,但是小麦似乎并不在列。在"九经"中,我们甚至找不到"面"字和"饼"字的记录。很多人据此推断,小麦应该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才传入中国的。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简单。在我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已经出现了"麦"字的记录。这个字既可指大麦,也可指小麦。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们还发现了"来"和"牟"两个字,分别代表小麦和大麦。这说明即使在这个时期,我国人民已经很熟悉小麦这种作物了。
实际上,我们的祖先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开始种植小麦了。年在安徽毫县出土的西周时期的炭化小麦种粒,以及云南剑川三千年前发现的麦穗,都证实了这一点。可见,小麦在中国已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
接"绝"续"乏"——小麦的重要作用
那么,小麦凭什么成为我国主粮之一呢?关键在于它独特的生长特性。
在古代,我国大部分地区只能种植一季粮食。特别是黄河流域地区,春旱时常严重威胁着农作物的生长,导致断粮缺食的困境。我们的祖先在这种条件下,想方设法去增加粮食的产量和供给。
而小麦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希望。不同于春播作物,小麦可以在秋季播种,在次年夏季收获。也就是说,它给农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接续"和"填补"的机会。
郑玄先生曾经说过,冬麦有"接绝续乏"的作用,这就是它的重要价值所在。有了冬麦的收获,就能缓解春旱造成的粮食短缺,确保全年的口粮供给。这无疑大大提高了中国农业的承载能力。
"四种而五获"——小麦推动了复种技术的发展
随着小麦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们也开始探索如何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于是,复种技术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
最早的记录是公元前8世纪左右,在今河南东部地区出现了"四种而五获"的形式,即在4年内5次完成种植和收获。这种"一年两熟"的做法,大大提高了单位土地的产出。
不过,要实现连续种植,需要解决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比如土壤耕作、前后作物搭配等。随着铁制农具和畜力的使用,人们逐步解决了这些难题,复种技术得到了快速推广。
到了汉代,这种以小麦为基础的复种体系已经相当普遍了。文献记载,当时已经流行"禾下麦"(粟后种麦)和"其(麦)下种禾、豆"等模式。可见,小麦不仅成为了主粮之一,还推动了中国独特的多年多熟的农业模式。
小麦成为"粟麦并驾"的主粮
有了冬麦的引入,再加上复种技术的发展,小麦在中国的地位可谓日渐重要。到了汉代,它已经与粟米并列为我国两大主粮作物。
#深度好文计划#在这个时期,人们对小麦的需求更加强烈,因为出现了粉食技术的改进。这种新的食用方式,无疑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小麦的需求。于是,小麦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与粟米呈现三足鼎立的格局。可以说,小麦的传入和推广,不仅解决了我国农业生产中的"断粮缺食"问题,还推动了复种技术的发展,使我国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如今,它已经成为中国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主粮之一。这一过程无疑见证了我国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和独特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