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起源于中东的新月沃土,凭借其卓越的产量和多样的食用方式,成为了仅次于玉米的全球第二大粮食作物。无论是磨成面粉后制作出的面包、馒头、饼干,还是发酵后的啤酒、酒精,亦或是传统的意式面食,都展现了小麦的无限魅力。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小麦同样引人入胜。它属于真核域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小麦属。这种一年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其直立中空的茎、宽条形的叶子和椭圆形子实著称。其子实不仅供制面粉,更是人类餐桌上的常客。根据播种时期的不同,小麦有春小麦和冬小麦之分,而其多样的品种和特性,更是为人类提供了无尽的饮食选择。小麦不仅在人类饮食中占据重要地位,更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它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及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如钙、铁、硫胺素、核黄素、烟酸和维生素A等。这些营养成分的含量会因品种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生长在大陆性干旱气候区的麦粒,其蛋白质含量较高,可达4~20%,非常适合烤面包;而在潮湿环境下生长的麦粒,其蛋白质含量则较低,仅为8~0%。此外,面粉除了供人类食用外,还可用于生产淀粉、酒精和面筋等,其加工副产品也是牲畜的优质饲料。
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小麦属于真核域植物界,被子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小麦属。它是一种一年或二年生的草本植物,以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著称。其子实不仅可以磨成面粉制作各种食品,还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在种植方面,小麦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它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能在北纬8°~50°的范围内生长,甚至在海拔米的高处也能茁壮成长。根据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以及谷粒的性状和颜色等特征,种下可划分为众多亚种、变种和品种。此外,根据对温度的不同要求,小麦可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会选择种植不同类型的小麦。
全球范围内,小麦的产量和种植面积均位居栽培谷物之首。其中,普通小麦的种植面积最广,占全世界小麦总面积的90%以上;而硬粒小麦的播种面积则约为总面积的6~7%。生产小麦最多的国家包括苏联、美国、加拿大和阿根廷等。值得一提的是,未成熟的小麦还可用于治疗盗汗等病症,而小麦皮则对治疗脚气病有一定效果。
在种植技术方面,耕作与整地是关键步骤。通过耕作整地,可以使耕层变得松软适宜,为小麦的苗全苗壮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它还能促进地下部与地上部的协调生长,为高产稳产奠定基础。因此,整地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要环节。具体整地方法会因种植环境、前茬作物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对于稻麦复种的麦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导致土壤板结,通透性差,因此需要通过水旱轮作来促进土壤熟化。在整地时,要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天气来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进行浅耕细耙,以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的土壤条件。
对于旱地小麦的整地,应逐年加深耕层,并结合增施有机肥来提高保蓄水肥的能力。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如前作收获较早的春玉米、高粱、烟草等,应在收获后浅耕灭茬,然后深翻炕土;而对于收获时间紧迫的甘薯、棉花等,则应推行前作后期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
此外,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也是小麦整地技术的新发展。少耕与免耕可以减少整地次数和强度,特别是在田湿土粘、耕作困难的情况下,免耕可以避免破坏土壤结构。免耕还能保持土壤良好结构和水分,提高播种质量,达到苗齐、苗匀、苗壮的效果。(3)强大的根系与抗倒伏能力:良好的土壤结构为小麦的根系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从而促进了根系的发达。据研究,免耕小麦的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小麦多出6.0%。在灌浆期进行的32p示踪测定也显示,免耕小麦的脉冲数高出63.0%。
(4)壮苗早发与显著增产:免耕田提供了优越的土壤生态环境,使得幼苗能够快速出土,分蘖早,生长优势显著。在各个生育阶段,免耕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均高于翻耕小麦,群体光合作用能力强,最终实现单位面积增产5~20%。
长期定位研究(为期4年)表明,免耕对后作水稻未产生不利影响。然而,长期免耕后与土壤肥力和病虫害的关系尚需进一步探索。同时,免耕田存在杂草较多和后期易脱肥的问题,因此需要采取适当的配套措施来应对。
2.半旱式栽培小麦技术: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关键环节。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通过稍加修正原垄埂即可播种小麦。这种栽培方式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其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的70~80%以上,个别土壤类型甚至高于旱作水平。其增产原因除了与少耕、免耕的共同作用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改变土壤的水热状况来促进小麦的生长。一方面,垄沟扩大了小麦根系的深度,同时垄面通透性好,有利于毛管上升水的利用;另一方面,垄沟增加了土体的表面积,提高了土壤温度和供肥能力。这些良好的水、热、气条件共同促进了小麦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由于半旱式栽培方式供肥能力较强,在前期应适当控制氮肥的施用,以避免促进无效分蘖的增长。然而,后期由于作物需求量大,容易发生脱肥现象,因此需要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适时补充氮、磷肥。此外,半旱式栽培在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环节需要投入较多人力,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和水平,应积极推广机械化技术和配套措施。
如何种植优质小麦?以下是一些关键建议:选择高肥水地块:优质小麦需要全面的土壤养分来支持其高产栽培,因此应选择地力雄厚、灌溉条件良好的地块,并增施有机肥,采用科学的配方施肥技术。
适期晚播与合理密植:根据小麦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播种期和基本苗数量,避免播量过大导致后期管理困难。
防止倒伏与合理施肥:对于不抗倒伏的优质小麦品种,应在返青至拔节前进行化控处理,如喷施多效唑或麦业丰。同时,要重视起身拔节肥的施用,以控制多余下落穗的形成,促进穗大粒多。
合理灌溉与叶面施肥:浇好灌浆水和麦黄水对于增粒重、预防干热风有重要作用。在5月上中旬,结合病虫害防治,喷施2-3次叶面肥,如0.2%-0.3%磷酸二氢钾,可以减轻干热风危害,显著增产。
病虫害防治:优质小麦更易遭受病虫害侵袭,如小麦纹枯病、白粉病等。因此,需要根据预测预报及时进行防治。
此外,还应注意选择适当的栽培方式和技术措施来应对不同地区和气候条件下的种植挑战。通过科学管理和精心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的生产水平和品质。庄浪县,位于六盘山晚熟冬麦区,小麦作为其重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保持在2.00万hm2以上,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40%以上,对当地群众生活和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深远。然而,年全县冬小麦的平均产量仅为㎏,远低于预期,经深入调查,发现这主要是由于小麦条锈病等病虫危害所致。据《甘肃省植保专业统计工作暂行规定》抽样调查显示,条锈病在该年大发生,全县范围内进行了.8万hm2的化学防治,成功挽回损失00t。但遗憾的是,由于综合防治措施未能得到有效落实,最终仍导致全县小麦减产22.3%,实际损失t。因此,深入探究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于有效控制其危害、提升小麦产量与品质以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分析庄浪县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情况和发生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6年间,根据庄浪县植保专业统计资料显示,小麦条锈病在中等发生以上的年份就达到了4年,其中特大流行年、大发生5年、中等偏重4年以及中度4年。特别是在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面积高达2.03万hm2,占当年冬小麦播种面积的95.7%,不仅流行速度极快,而且发生范围广泛,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
此外,庄浪县小麦条锈病还呈现出一些独特的发生特点。一方面,春季发病相对较迟,而到了夏季则流行迅速;另一方面,不同地区之间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年份间,小麦条锈病的发生程度也存在显著差异。这些特点不仅增加了防治的难度,也对我们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庄浪县位于六盘山晚熟冬麦区,是该省冬麦区中发病较晚的县市之一。条锈病在中度偏重和大发生的年份,其夏季流行期通常始于5月上中旬,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发病时间长且危害严重。而在中度以下的发病年份,流行期则主要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此时若遇到6-7月的雨季,病情可能会突然暴发流行。因此,在调查预报和防治方面,庄浪县面临着自己的独特挑战。该县需要结合省市植保部门的预报,灵活应对,既不为早熟麦区的重病情况而夸大病情,也不因早熟冬麦区病情较轻而忽视防治工作。
在年4月5日小麦返青拔节期,按照《小麦条锈病测报调查规范》进行普查时,就已发现越冬病叶。到了6月28日,发病面积迅速扩大至2.03万hm2,病田率和病点率均达到00%,普遍率也高达83.3%。严重度为40%,病情指数更是达到了33.3%。在这种情况下,极易感锈的品种地块常常出现点片或全田“穿黄袍”的现象,甚至出现“锁口黄”,导致千粒重下降24.2%。此外,条锈病的越夏范围广泛,寄主植物之间的衔接也非常紧密,这些都增加了防治的难度。六盘山(关山)脉自北向东贯穿庄浪县,经过通边、通化、郑河、韩店、永宁5个乡镇。境内大庙山、二郎山等7条山脉由东(北)至西交织,形成独特的地理景观。岔李河、水洛河等河流依山势蜿蜒,将庄浪县划分为多条河谷川台地,这些地方地势复杂,河谷与丘陵交错,山川相映成趣。
冬小麦在庄浪县的种植区域海拔从米到米不等,分布在河谷川地和山地梯田中。收获期从6月下旬开始,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长达50多天。而播种期则从9月上旬开始,持续到0月上旬,共计40多天。这种独特的种植模式导致晚熟小麦与自生麦苗共生期长达30天以上,为条锈病菌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外,庄浪县的气候条件也对条锈病的发生有影响。境内最热的7月份,平均气温维持在20℃左右,这种凉爽高湿的环境有利于条锈病菌的越夏和传播。同时,麦田地边的冰草上发生的条锈病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隐患,其发生范围广泛,尤其在多雨的夏季病情更为严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条锈病防控的难度。
根据全国小麦条锈病大区流行越夏基地的划分,庄浪县属于西北片六盘山晚熟冬麦和自生麦苗越夏区。在这个区域内,条锈病菌不仅会侵染自生麦苗和秋苗,还会成为西部条锈病越夏区向关中、华北麦区传播的重要菌源地。因此,庄浪县在小麦条锈病的防控工作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另外,自生麦苗和秋苗感病的轻重程度与8-月的降水情况密切相关。在这期间,秋播小麦出苗后容易受到复种作物田间自生麦苗和场边路旁自生麦苗上越夏菌的侵染,从而影响秋苗的健康状况。因此,在制定防控策略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一自然因素的作用。始感病后,秋苗条锈病的发病期可持续约60天。表4详细列出了秋苗条锈病的发生程度与8-月降雨量(x)和越夏菌量(x2)之间的关系。经过多元回归统计分析,我们发现秋苗条锈病的发生程度与这两个因素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具体来说,就是降雨量和越夏菌量越多,秋苗条锈病的发生程度就越严重。此外,我们还进行了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以下结论:
首先,秋苗发病程度主要受到8-月降水的影响,特别是0、两月的降雨。同时,自生麦苗的发病则受到8、9两月降雨的显著影响,且自生麦苗的感病程度对秋苗发病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8-月的降雨量对自生麦苗的发病程度有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在多雨的年份,自生麦苗由于得到充足的水分和养分而生长旺盛,但同时也更容易感染条锈病。这种病情再传到秋苗上,又会使其致病程度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最后,我们还在海拔m以下的水浇地和-m的旱地上进行了越冬观察。发现小麦秋苗期条锈病发生较重,但入冬后由于降雨(雪)减少、低温冷冻和气候干燥等因素的影响,抗冻性差的小麦品种很难越冬。因此,条锈菌是否能成功越冬成为了农技推广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