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建议“秋分”时节已过,冬小麦的整地播种工作正陆续展开,秋冬种的大幕即将全面拉开。当前,冬小麦主产区的气候条件较为优越,气温偏高、降水充足,前茬作物的生长状况良好,这为适期播种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土壤底墒充足,小麦种子数量多且质量上乘,今年秋冬种小麦的整体形势可谓喜人。
然而,气象部门预测,今年0月份有可能形成拉尼娜现象,这将导致天气的不确定性增加。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干旱少雨的情况,而秋冬季节的气温波动也可能较大。这些因素都可能对小麦冬前壮苗的培育以及安全越冬构成威胁。
面对这些挑战,各地应紧紧抓住提升大面积单产这一核心目标,以优化小麦整地播种质量为主线,重点推广使用高性能播种机具。同时,要推进适期、适墒、适量、适深的播种技术,并加强冬前管理,强化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通过这些努力,我们期望能够培育出健壮的冬前苗,确保小麦能够安全越冬,从而为明年的夏粮丰收奠定坚实基础。
一、提升播种质量、确保一播全苗(一)精细整地。
把握整地时机,采用合理耕作方式,确保作业质量。前茬收获后,利用专用秸秆粉碎机将秸秆粉碎,控制碎草长度在5厘米左右,留茬高度低于0厘米。通过耕翻或深旋耕等方式进行埋草灭茬整地,确保旋耕深度达到2—5厘米。每隔2—3年进行深耕(松)一次,破除犁底层,耕深超过25厘米,并及时耙平压实土壤,以防冬季黄苗死苗。
(二)选用良种。
结合生产条件变化和产量潜力挖掘,更换新品种,并因地制宜选用冬性、半冬性或春性品种。根据生产水平选种,如旱薄地选抗旱耐瘠品种,旱肥地选抗旱丰产品种,肥水条件好的水浇地和稻茬高产田选耐肥、抗倒品种。同时,根据灾害特点如“干热风”重的地区选适当早熟、抗早衰、抗青枯的品种,南方多雨地区选耐湿、抗穗发芽的品种。此外,还需根据区域引种示范结果选种,保持生产用种的高质量。
(三)种子处理。
根据小麦品种抗病性、发病状况、气候条件及栽培方式,合理选择药剂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以减少“白籽”下田比例。严格控制拌种用药量,禁止超量用药,并做到现拌现用、当日播完。对于多种病虫混合重发区,需因地制宜合理选用杀菌剂和杀虫剂混用配方进行拌种。
(四)适墒播种。
根据土壤类型和整地质量调整播种方式,配套相应播种机械。大力推广宽幅匀播、宽窄行播种、缩距匀播、种肥一体等播种方式。在旱作区可示范推广免耕沟播技术;稻茬麦区则推广机械条播技术。对于墒情不足的地块需采取相应措施确保播种质量。要提前做好土壤湿度调节,争取适墒播种,或在播种后及时灌溉以补充土壤水分,从而促进小麦齐苗。在土壤过湿的地块,应遵循“宁迟勿烂”的原则,先排水降渍,创造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因烂耕烂种导致缺苗断垄和僵苗不发。同时,要控制好播种深度,确保播深适宜且深浅一致。适期播种对于小麦的生长至关重要。应依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例如,黄淮海麦区中北部适宜播期为0月初至0月5日,南部为0月5日至0月25日。此外,适量播种也是确保小麦健康生长的关键,不同地区和品种的基本苗数量应因地制宜地确定。
在施肥方面,需根据土壤质地、耕层主要养分含量以及小麦的目标产量来制定合理的施肥方案。例如,黄淮海和西北冬麦区的高产田块,每亩氮肥用量(纯氮)通常为4—6公斤,磷肥(五氧化二磷)6—8公斤,钾肥(氧化钾)5—6公斤。
最后,合理灌排对于小麦的生长也不可忽视。在黄淮、西北麦区,要注意防止阶段性干旱,确保在播种前后及越冬前后及时补充水分。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则需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来制定相应的灌排措施。要注意增强麦田的灌排能力。在播种后,应立即使用开沟机挖掘田内沟壑,并将沟泥均匀撒布于畦面,以减少露籽现象并防止冻害。在冬季和早春时期,要定期清理沟壑,确保灌排系统畅通,以实现雨后田地迅速干燥。
此外,适时镇压也是关键。应遵循“压干不压湿、压轻不压重、压软不压硬”的原则。在黄淮、西北等旱茬或旱地小麦种植区,可选用带镇压装置的播种机进行播种,随种随压。对于长江中下游和西南等地稻茬小麦,若播种时土壤过湿,则不适合镇压,应在冬前土壤适宜时进行镇压。
在播种后出苗前,若土壤表层湿度适宜,应选用适当的镇压器进行镇压,以确保苗全、苗匀、苗齐、苗壮。
接下来,加强播后管理以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包括及时查苗补苗、冬前化除、适时追肥以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确保小麦健康生长并顺利度过冬季。播后若遇雨,应及时破除土壤板结,以利于小麦生长。在冬季之前,若地面出现龟裂,可通过耙耱或镇压等方法来弥补裂缝,从而防止冻害并保持土壤湿度。对于生长过旺的麦苗,应采取控制水肥和冬前镇压等措施来蹲苗,以促进根系发育并控制地上部分生长。近年来,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害在小麦上发生较重。为了降低病害对小麦的危害,农民朋友们应合理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并在小麦玉米轮作区做好播前深翻灭茬、播时种子药剂处理以及返青期喷施药剂防治等工作。
一、小麦种植的最佳时间小麦的种植时间因地域而异。在我国,由于地域辽阔,同一月份的气候条件可能有所不同。然而,通常北部冬麦区的最佳种植时间集中在9月底至0月上旬,黄淮冬麦区北部的种植时间为0月5日至5日,最晚不超过0月20日;黄淮冬麦区南部则适宜在0月0日至20日播种,最晚不得晚于0月30日。
对于河南省的小麦播种时间,不同地区也有所不同。例如,豫北的安阳、新乡、焦作、濮阳、鹤壁、济源以及豫西的洛阳市、三门峡市,适宜在0月5日至日播种;而豫中的郑州市、许昌市、漯河市,以及豫东的开封市、商丘市、周口市,则适宜在0月3日至22日播种。此外,豫西南的南阳地区和豫南的驻马店市、信阳市的小麦播种时间也各有差异。
同样,山东省的小麦播种时间也因地区而异。鲁东、鲁中、鲁北的小麦适宜播期为0月日至0月0日,最佳播期为0月3日至0月8日;而鲁西的聊城市、德州市、菏泽市则适宜在0月3日至0月2日播种,最佳播期为0月5日至0月0日。此外,鲁南和鲁西南地区的小麦播种时间也各有差异。
在山西省,山南部麦区的适播期为水地0月5日至20日,旱地9月28日至0月0日;中部麦区的适播期为水地0月日至5日,旱地9月25日至0月5日。而在陕西省,不同地区的小麦适宜播期也有所不同。例如,咸阳北部为9月22日至0月5日,渭南东北部为9月22日至0月2日等。
综上所述,小麦的种植时间因地域而异,农民朋友们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农作物生长规律来合理安排小麦的种植时间。南部麦区适宜在0月8日至8日进行播种,中部麦区则在0月5日至3日播种,北部麦区最佳播种时段为0月日至8日,而冀东麦区则适宜在9月26日至0月5日进行播种。对于安徽省的小麦播种时间,淮北中北部地区偏冬性品种应在0月5日之前播种,半冬性品种则适宜在0月0日至20日之间播种。沿淮地区则可相应推迟5天左右。
在种子播前处理方面,推荐使用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以预防或推迟小麦根腐病、茎基腐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同时控制苗期地下害虫的危害。对于根茎部病害较重的地块,可选择苯醚·咯菌腈、戊唑醇或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拌种;若地下害虫问题突出,则建议选用辛硫磷乳油或噻虫嗪种子处理悬浮剂进行拌种。在病、虫混发地块,可选用杀菌剂与杀虫剂混合拌种,如戊唑·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或苯醚甲环唑·咯菌腈·噻虫嗪悬浮种衣剂。
关于小麦底肥的施用,建议在玉米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增施农家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耕层的有机质含量。对于不同地力水平的小麦田块,应适量施用化肥。例如,中产田每亩可施用纯氮0~2公斤、磷4~6公斤、钾4~6公斤,其中磷钾肥作为底肥施用,而氮肥则分50%底施和50%起身期追肥。产量水平介于每亩至公斤的高产田,建议每亩施用纯氮(N)2至4公斤,磷(P2O5)6至7公斤,钾(K2O)5至6公斤。磷钾肥应在播种前施入,而氮肥则可分40至50%在播种前施入,剩余部分在起身期或拔节期追施。
对于产量水平达到每亩至公斤的超高产田,施肥量需相应增加。具体而言,每亩应施用纯氮(N)4至6公斤,磷(P2O5)7至8公斤,钾(K2O)6至8公斤。磷肥同样应在播种前施入,而氮、钾肥则可分40至50%在播种前施入,剩余部分在拔节期追施。需注意,若土壤中缺乏微量元素,如锌和硼,应进行相应的补充。此外,推荐采用化肥深施技术,避免地表撒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