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晚至15日凌晨,河南多地经历了几个小时的大风,让当地农民感到惊讶不已。
根据河南省气象台的监测数据显示,从5月14日20时到15日10时,淮河以北地区大部分地区出现了8到10级的大风,北部、中部和西部部分县市区出现了11级以上的大风。
其中,新乡西北部、郑州西部和许昌北部局部地区出现了12到13级的大风,并且出现了沙尘天气现象。整体来看,北部地区向南部逐渐出现了沙尘天气。
去年5月下旬,河南小麦遭受了连续阴雨天气,被称为“烂场雨”。
这种天气导致河南南部多地的小麦无法及时收获,已经成熟的小麦出现了发芽和发霉现象,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的不同程度下降。
今年在小麦收获季节,多地遭遇了突如其来的大风,农民们形容这几个小时的狂风为“妖风”,瞬间袭来,给河南的小麦丰收带来了意外。
据了解,郑州、新乡、鹤壁、许昌等地的一些小麦地块出现了倒伏现象,其中部分地块情况十分严重,小麦几乎已经平躺在地面上。
再过十几天,河南的小麦将迎来大规模收获。此时正值灌浆关键时期,若小麦倒伏,将导致不同程度的减产甚至绝收。
此外,倒伏的小麦也会导致收割费用上涨。
根据前几年河南小麦收割价格的数据显示,正常生长的小麦每亩地的收割费用在50-70元之间(价格因地区而异),而倒伏的小麦每亩的收割费用基本上超过元。
小麦倒伏的几种分类如果地块倒伏面积不足10%,属于轻微倒伏,对产量影响有限,农户通常不会过于担心。
当小麦倒伏面积在10%-30%之间时,被视为中度倒伏,可能对小麦产量造成影响。
如果倒伏面积超过50%,则可被视为严重倒伏,小麦产量减少也就不足为奇了。
如果整片麦田完全倒伏,就属于特别严重倒伏了。要根据根倒伏或茎倒伏来判断是否还有产量。
小麦根倒伏是指小麦的茎秆连同近地面的根系一起歪倒,部分根系从土壤中拔出。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耕作层太浅、土壤结构不良、播种过浅或土壤水分过多等原因所致,导致根系发育不良,无法支撑上部重量。
小麦茎倒伏是指小麦茎秆基部弯曲倾斜而导致倒伏,根部位置不变。
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基部节间过长、高秆品种不抗倒伏、氮肥施用过多、密度过大或追肥时间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小麦倒伏时,茎倒伏是比较常见的现象。
如果茎只是倒伏而没有折断,可以让其继续生长,可能还会有一部分产量。
但如果茎基部折断,小麦就无法正常生长,也就无法产量了。
什么样的小麦田更容易发生倒伏?小麦倒伏是由于大风引起的,即使在同一区域,倒伏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有些地块甚至没有倒伏。
这种差异与小麦种植过程中的多种因素有关。
麦田播种过多或过密会导致田间分蘖过多,通风不良,小麦植株变得细长软弱,节间拉长,容易倒伏。
在水肥管理过程中,如果施用过多的氮肥或者施肥时间不当,可能会导致小麦生长过旺,茎秆变得软细,容易发生倒伏。
另外,在大风来临之前刚浇过水的麦田,由于土壤松软,也容易受风倒伏。
许多农户在种植小麦前,秸秆还田质量不佳,再加上采用旋耕田块的方式,未进行适当的压实,导致土壤疏松,在生长后期容易发生倒伏。
麦田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病虫害,尤其是茎基部或根部的病害,比如纹枯病、茎基腐病等。
这些病害会导致茎基部变得脆弱甚至坏死,增加了麦田倒伏的风险。
小麦倒伏后还能够生长吗?小麦植株倒伏会导致营养无法有效供应到穗粒,同时通风透光变差,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小麦籽粒不饱满,成熟期延迟,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小麦倒伏的严重程度将决定其是否能够继续生长。
如果倒伏角度较小,只是轻微的倒伏,小麦有可能恢复正常并继续生长,对产量的影响也会较小。
如果小麦倒伏的角度过大,甚至平行于地面,茎秆和根系可能会受到严重损伤,从而影响正常生长。
茎基部因倒伏而折断的情况下,植株已经死亡,无法挽救。
小麦倒伏后,如何补救能挽回损失?对于轻度倒伏的小麦,最好不要人为扶正,以免对茎秆和根系造成损伤。
待天气好转,小麦会自行恢复竖立。如果在此时强行扶正,可能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对于倒伏严重的小麦,种植面积较小且有时间精力的农户可以选择人工扶直。
在扶直过程中,务必注意力度,避免损伤茎杆。
可以采取扎堆的方式,让小麦扎推直立。但如果种植面积较大,完全依靠人工扶直已不太现实。
此外,还可以喷洒“一喷三防”药剂来防治倒伏后小麦的病虫害。
另外,添加磷酸二氢钾或芸苔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小麦的抗性,减少损失。
河南大风给农民带来了担忧,让他们不再能享受“风吹麦浪”的美好意境。
希望在接近收获的这十几天里,自然灾害能够远离,让农民丰收。愿农民们能够安心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