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中国社科」文化心理学研究表明,东方人和西方人存在着明显的心理差异。西方人倾向个体主义,偏于分析性思维,而东方人则表现出明显的集体主义特征和整体性思维倾向。不同学科的学者从哲学思想、社会制度、地理环境等不同角度尝试对东西方文化的心理差异进行理论解释。其中,生存方式理论认为,生存方式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原因,东方以农耕为主要生存方式,而西方则以畜牧为获取生存资料的主要手段。农耕活动以集体性和定居为特点,形成了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和相倚型社会定向,进而表现出整体性思维方式的特征;畜牧业活动则以个人性和流动性为特点,形成了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和独立型社会定向,进而表现出分析性思维方式的特征。托马斯·托尔汉姆(ThomasTalhelm)等人在年发表于《科学》的论文中提出了“水稻理论”,对上述用畜牧业和农业两种不同生存方式解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理论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东西方文化心理差异的主要生态基础不是农业与畜牧业之间的差异,而是水稻种植和小麦种植的区别。水稻和小麦的耕种方式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两种不同的生存方式需要与之相匹配的人群心理特征和社会结构才能顺利发展。与种植小麦相比,水稻种植有两大特点:一是劳动量大,需要的劳力约为种植小麦的2倍;二是需要建造较为复杂的灌溉系统。为应对一家一户劳力之不足,需要经常交换劳力以相互帮助,而灌溉系统的修建、利用和维护,需要更多密切、有效的人际协作才能完成。总之,相对于种植小麦,种植水稻需要更多的人际合作并避免冲突,因而形成了更为强烈的关系纽带,产生了更为明显的集体主义文化,由此造成了东西方文化的一系列心理差异。“水稻理论”扩展了生存方式理论的基本观点,不仅为理解全球不同文化的心理差异提供了一种新观点,也是考察我国国内不同地区文化心理差异的新思路。“水稻理论”自提出以来,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也引来一些研究者的质疑。目前,关于“水稻理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实证检验和理论进路两个方面。“水稻理论”的实证检验和重复验证。托尔汉姆与其合作者对“水稻理论”进行了系列实证检验,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水稻理论”的基本假设。比如,与小麦区相比,水稻区的文化更倾向于集体主义,人们的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整体性思维,对亲密朋友更为忠诚或具有更为显明的裙带关系,离婚率更低。任何科学理论都需要严格的重复验证。因此,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对“水稻理论”进行系统检验是非常必要的工作。阮建青等人对托尔汉姆等人的实验数据进行了重复性检验,发现该研究存在着样本偏差、测量误差、模型设定错误等问题,采用不同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修正后的分析结果不再支持“水稻理论”。梁素佩运用概念分类、概念表征、行为归因和信念偏差效应等多种认知作业考察中国水稻和小麦种植区大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模式,结果发现,小麦区和水稻区大学生在多种思维方式认知作业中没有表现出一致的差异模式;与小麦区大学生相比,水稻区大学生没有表现出更为显明的整体性思维倾向。彭扬霞采用心理量表、行为测验和内隐联想测验等多种方法比较了中国水稻区与小麦区人群的思维方式,结果表明,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倾向于使用整体思维,水稻区与小麦区人群在思维方式上不存在差异。安婧等人运用眼动技术分析了不同种植区被试在场景知觉中的眼动指标,研究结果不支持“水稻理论”的假设,即水稻区被试在知觉时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