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子,推碾子,推大碾子

“千里迢迢在眼前,石头重重不是山,雷声隆隆不下雨,雪花纷飞不觉寒。”孩提时代,我就记熟了这个谜语。谜底,就是碾子。碾子,百度百科解释为用人力或畜力把高粱、谷子、稻子等谷物脱壳或把米碾碎成碴子或面粉的石制工具。

也许,当你驻足于某个农村,运气好的话,就会见到碾子,还有那破败的碾坊。

我家乡村子的一角,就有一座破败的碾子,父亲在世的时候,也和我讲过很多关于碾子的故事。

笔者家乡的碾子

碾子属于私有财产

上个世纪40年代,那时候正是这些父亲的童年时期,中国的农村相当贫瘠落后,农民“脸朝*土背朝天”,生活在食不果腹的水深火热之中。

在我家乡这个百十户的村子,只有3座碾子,而且都属于私人所有。当时全村人都依靠这3座碾子来碾米压面。

碾子安放在个人家的院子里,碾坊里面有牲口套、簸箕、箩筐等,还安有扇车。

人们把谷子、黍子、高粱和玉米等用碾子去皮后,便倒进扇车的漏斗里,轻轻地摇动摇把,扇车就会转动起来,把米和糠分离开。这样可以省很多力气,不用簸箕去簸了。

那时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碾子虽然属于个人,但村子里的人家无论穷富,还是男女老幼都可以随时来推碾子,碾子的主人从不厌烦。

如果有人来推碾子,他们会主动把大门打开,把狗看住,还帮助套碾子、筛面等。

有的贫困户家没有牲畜,主人还会把自家的骡马套上,并帮助他们把碾子推完。

碾子的主要作用是把谷子、黍子、高粱、玉米等粗粮去皮,或把*米、小米、小麦、荞麦等加工成面粉。

每年的腊月,家家都要蒸豆包、洒年糕,需要把大量的*米碾成面。推碾子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挤在碾坊里,并且很主动地互相帮助。你帮我套牲口,我帮你筛面,边干活边谈论家长里短。这是碾坊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到了农忙季节,碾子常常就被闲置起来。

推碾子

推大碾子

解放后,农村的碾子全部划归集体所有,为了村民们推碾子方便,碾坊一般设在临街或十字路口处,在数十年的时间里,村民们的生活与碾子的关系极为密切。

农村的冬闲季节,村民们都有种习惯,家家都去推碾子。

他们要把家里所有的谷子、黍子等粗粮碾成米,以便农忙时食用。

这就要借很多牲畜不停地轮换着拉碾子,一家推碾子的时间长达几天几夜。人们管这叫推大碾子。

推大碾子一般需要几家共同合作,把牲畜串换着使用,人们也互相帮忙。

父亲和碾子的故事

我家当时住在农村,从儿时起,就听父亲不厌其烦地讲碾子的故事。

父亲与碾子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祖父祖母住在镇里。那时,这座小城连一台碾米机和磨面机都没有,人们加工粗粮全依靠碾子。

在离家不远的东南方向,有一家姓魏的,因为他家过去开过糖坊,故称“魏家糖坊”。他家就有一座碾子,因此,父亲他们去碾粮食很方便。

当时,城里的居民除了到粮站领一定数额的细粮,还经常买些粗粮用碾子碾成米或压成面,供日常食用。

家里每年都要喂一口猪,饲料大都是加工粗粮产生的附产品——糠,所以,每隔两三天,父亲就得去用碾子碾粮食。

每天晚饭后,父亲就领上他的弟弟、妹妹(当时他们都是十多岁的孩子),用面袋背上二三十斤的玉米或高粱,拿上小簸箕、笤帚,拎着一盏小小煤油灯走进碾坊。

对角的碾框上分别凿着一个斜洞,各插着一根胳膊粗的杠子,称之碾棍。两个人一前一后,用双手把住,腹部抵住碾棍,向前用力挪动脚步,石制的、沉重的碾轱辘便徐徐向前滚动,另一个人一边添粮食一边用笤帚扫着,防止粮食掉在地上。

兄妹几人边干活边谈天说地,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后来,祖父把家搬到了农村,就常常到村西边十字路口处的碾坊去推碾子。

破败的碾子

碾子的消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有了碾米机和磨面机,人们便把小麦、谷子、玉米等粗粮运往米面加工厂,这样既省时又省力。

但也有一些老年人认为,用碾子碾出来的米面,吃起来是原汁原味,比用机器加工出来的味道好得多,所以他们还是经常去用碾子碾米压面。

星移斗转,渐渐地碾子还是闲置起来,村里原来有4座碾子,现在已经毁掉了3座,只剩下村西十字路口的这一座,碾坊的房盖已经朽烂得露了天,推碾子的人已寥寥无几。

多少年来,人们的生活总离不开碾子,而今,碾子终于被先进的加工机械所代替了。

在小村的一角,或在村街的中间,那破败的碾坊,那废弃的碾子,默默地矗立着,成了一种象征、一段悠久的回忆。

也许,再过几十年或上百年后,原来人们世代赖以生存的碾子会彻底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被历史的长河永远地湮没,后人们也许不知道碾子是什么东西了……

我是夏天雪雁,喜欢我的文章请点个


转载请注明:http://www.langfangzixun.com/afhgx/3841.html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9